•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石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9-1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石行業的企業規模和產業集中度持續提高,整體技術與裝備水平明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綜合能耗與安全事故不斷下降。同時行業也經歷了從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擴張到結構調整、產能布局優化的過程。


      對電石行業來說,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的一大特點就是產能的先擴后縮。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電石生產企業約有200家,擁有各種類型的電石爐430多座,年產能約為240萬噸。到2000年時,國內電石年產能達到480萬噸,年增長率僅為4.2%。進入21世紀后,國內市場對PVC等產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長,且下游制品出口量大幅增加,使得行業進入產能快速擴張期。“十一五”期間,我國電石生產能力年均增長率約20%。到2010年年底,國內約有電石生產企業382家,年產能約2600萬噸,比2005年增長了173%;年產量為1500萬噸,比2005年增長了70%。2015年,國內電石年產能更是達到4500萬噸,年產量也提高到2650萬噸,年均增長10%以上。


      隨著產能迅速增長,行業也一度出現了盲目發展、投資過熱的問題,并被列入七大產能過剩行業,成為重點調控對象。2004年、2007年和2014年,我國先后3次頒布了《電石行業準入條件》,不斷抬高行業準入門檻,以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行業也積極響應號召,淘汰了一批規模、能耗、環保達不到標準的裝置。2006~2010年,行業累計淘汰電石裝置257臺,年產能合計305萬噸,超額完成了國家提出的“十一五”期間淘汰200萬噸電石落后年產能的目標。


      與此同時,我國電石產能布局逐步趨向合理,向資源和能源產地集中的趨勢愈發明顯。到2014年,新疆、內蒙古、寧夏、陜西、河南、寧夏等六省區的合計電石年產量為3014萬噸,占國內總產能的72.7%。


      行業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十一五”期間,隨著國內大型密閉式電石爐的開發和推廣,密閉式電石爐的比重由2005年的不足10%提高到2010年的40%。“十二五”期間,40500千伏安密閉爐得到行業普遍認可,成為國內電石項目建設的首選爐型,到2014年年底,國內已建成的40500千伏安密閉爐就有145臺,年產能達1320萬噸,占總產能的32%。隨著電石爐大型化、密閉化發展,密閉爐產能比重從2010年的40%上升到2014年的74%。為密閉爐配套的爐氣凈化、氣燒石灰窯、自動化控制系統等技術裝備水平也大幅提升。經過“十二五”時期的探索和攻關,電石爐氣除可以用于燒石灰、生產蒸汽、發電、烘干蘭炭外,爐氣生產化工產品也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利用爐氣生產化工產品的電石產能已占密閉式電石爐總產能的11%,爐氣回收利用成為行業最重要的資源綜合利用措施。


      循環經濟模式成為行業發展重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中國電石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孫偉善曾表示,電石企業必須與上游的電力、蘭炭以及下游的PVC、醋酸乙烯等企業聯合起來,實現大閉路循環,或者建設上下游一體化項目,通過產業鏈延長,增加產品附加值和企業抗風險能力。


      目前,電石行業已經有一批一體化循環經濟的典型。比如,新疆天業集團充分利用新疆的煤、鹽、石灰石等資源優勢,年產110萬噸PVC及配套項目構筑了2個資源加工綜合利用大循環產業鏈:一是資源(石灰石、鹽、煤)—發電、電石—聚氯乙烯—節水器材—高效農業—食品加工—農業產業化,二是實現了排放物的綜合利用,即粉煤灰、電石渣—水泥、制磚—建筑。再比如,寧夏電石產業對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固態廢棄物和焦爐氣、電石爐氣進行資源化再利用:煉焦產生的煤泥和煤矸石用于熱電廠發電和產生蒸汽,焦爐氣用于石灰廠煅燒石灰;電力、石灰和焦炭用于生產電石;電石爐氣用于生產合成氨、甲醇和碳酸氫銨。


      近年來,我國電石行業發展方式正加快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結構調整也將從以擴能為主轉向優化存量,著力形成綠色、循環、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新格局。(魏少平)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