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行業近年來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農產品品質、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日前在北京舉行的化肥行業智能化應用交流會上專家表示,化肥行業相關企業要充分利用智能化先進技術,加快創新行業發展模式,以生產制造的智能化管理,促進化肥行業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
據了解,我國傳統化肥行業仍然存在產品配方不合理、生產管理效率低下、農化服務模式尚不完善、銷售模式單一等生產制造和服務方面的問題,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
在國家大力推行智能制造背景下,化肥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成效顯著,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涌現出多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
中國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首席信息官沈冰告訴記者:“為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在打造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種植效率和農產品品質方面,中化農業構建了以精準種植為核心的智慧農業體系——MAP,具有線上線下結合(O2O)的現代農業服務平臺,包含精準種植管理系統、現代農場管理系統、MAP中心管理系統三大信息系統,實現了技術的標準化和數據的公司化,農產品生產市場化、專業化和品質化,以及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目前,中化農業已經上線應用MAP智農1.1版本,可以更加直觀、快捷地了解到土地、天氣、作物生長、農事作業進度等相關信息,進而通過智能化設備遠程控制農作物的生產。”
中化農業還為化肥行業相關企業提供先進的農業設備、合理用藥指導和功效服務等,服務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據沈冰介紹,中化農業依托精準種植模型,通過實時感知氣象數據、遙感數據、測土數據等,控制大田作物用噴灌設備和無人機的運行。通過溫度、濕度和張力傳感器,感知作物的生長狀態,對經濟作物用滴管設備、照明、通風設備進行控制。依托衛星、無人機等新興技術手段進行遙感觀測,生成作物長勢分析圖,減少人工巡田成本,提升農場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通過MAP體系的智農平臺,可提供合適的農事作業時間提醒,引導農事人員作業,提高農事作業及時性和作物質量。
據魯西化工集團信息處處長國亮介紹,魯西集團以智能制造作為化肥生產的重要支撐,采用國際領先的實時數據庫,自動采集傳感器點數25萬點,數據自動采集率達到99%,實現了對計劃、產量、產品結構、能源和資源的優化調整。在關鍵的生產環節實現了基于模型的先進控制和在線優化,對粉煤氣化,鍋爐機組燃燒、制粉、機爐聯動進行系統優化。通過應用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統,全面監管生產過程與現場作業,指標超限實時報警并發出短信提醒,實現重點工藝裝置本質安全。
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專家薛易男建議,化肥行業企業在建設智能工廠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應對用戶需求,在用戶端實現高創新,在企業端實現高效率。同時,還要借鑒優秀企業智能工廠建設經驗,查找差距,彌補不足。(記者 耿明月)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