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聚烯烴產能快速增長,2018年國內聚丙烯產能2244萬噸,同比增長4.66%。2019年原計劃新增PP產能505萬噸,但實際由于裝置推遲等各種因素,像寶來、青海大美、寧波福基等均會延后投產,因此目前實際投產產能在202萬噸。從聚丙烯的供應端來看,區域分布上西北、華東、華北排在前三位;從聚丙烯消費區域別來看,經濟發達并且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華東地區始終是最大的消費地區,約占國內聚丙烯消費總量的31%。因此華東聚丙烯市場具有極強的代表性。
本次調研活動走訪了十家企業,涉及上游生產企業、中游貿易商和下游工廠。本次活動以“上海—富陽—紹興—臺州”為行程路線,調研走訪了行業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業,如榮盛石化、三圓石化、浙江凱利新材料、市下控股等,通過走訪上游生產企業,對其開工情況、生產成本、訂單情況等進行詳盡了解。就三圓石化而言,目前的生產、銷售模式沒有發生較大改變,以產定銷,保持低庫存。浙石化一期聚烯烴90萬噸PP及75萬噸PE新產能的投產時間備受關注,榮盛石化相關人士指出,預計于12月底投產,投產后前期的產品銷售或給出一個比較優惠的價格。目前,中游貿易商的超賣行為明顯減少,且在積極地去庫存中,而對應地,下游對遠期貨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但是調研樣本中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生產工廠習慣于采購現貨。
通過本次調研,筆者發現下游目前對后市多抱看空態度,因此原材料庫存大多維持在低位,并且大部分春節備貨意愿不是很強;大廠與小廠之間的生存狀態分化較大,大廠的利潤大多尚可,訂單情況基本不錯,開工率在85%以上,而小廠受到的沖擊會更大;行業的季節性特征也在逐漸減弱,但依然會受到季節、其他行業(電商雙十一、房地產等)的影響;多數工廠傾向于以銷定產,對成品庫存也把控在低位水平。此外,一些產品的替代現象也有所顯現,例如,紡織品的包裝有出現PE膜替代BOPP膜的情況,PVC管材在某些應用領域被PE管、PP管替代等,這也會影響到產業之后的需求格局變化。非標品方面,部分下游對共聚相對比較有信心,價位合適愿意采購較為遠期的原材料。涉及出口的企業,因為調研樣本基本是大廠,因此出口的國家較多,中美貿易摩擦對其影響不是很大。
結合當下行情來看,雖然現貨價格緩慢下跌反映供應端壓力上升,但2001合約盤面表現依舊偏強。需要關注的點一是庫存,庫存目前的累積速度較為緩慢;二是需求端發力情況,12月的需求會比11月好;三是降價促銷下下游的補庫行為。供應壓力及短期需求發力的共同作用將帶來反復振蕩行情。
轉自:期貨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