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中外車企2024年財報:從狂飆突進到盈利為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26





      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技術的雙重推動下,全球汽車產業在2024年繼續保持向上發展的總態勢。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統計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全球汽車銷量達9060萬臺(新能源汽車1603萬臺)。其中純電動車的占比達11.4%、插電混動車占比達6.3%、混合動力車占比達5.9%。


      邁入5月,車企們陸續披露2024年財報。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將全球汽車的“業績版圖”勾勒得愈發清晰——在新技術和新趨勢的風口下,市場競爭格局正被加速重構。機遇與壓力并存的“冰與火之歌”,讓頭部企業與尾部陣營的業績差距持續擴大。有的企業放棄了過去狂飆突進的增速,為了盈利而主動進行戰略收縮;有的企業則咬牙度過了生存危機,正試圖借助AI等技術創新實現新的突破……在幾家歡喜幾家愁的財報數據背后,各大車企正依托自身不同的資源和整體情況進行“全力突圍”。


      財報背后的“百花齊放”


      作為連續16年穩居全球第一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在2024年累計完成產銷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產銷量再創新高。透過2024年財報就會發現,在持續前行的大趨勢下,各大車企正在用不同的方式邁向發展的新臺階。


      中國新能源汽車代表之一的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在2024年的表現可圈可點。財報顯示,2024年比亞迪營業收入7771億元,同比增長2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02.5億元,同比增長34%。


      對于比亞迪出色的市場表現,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認為,營收、凈利潤的雙增長,反映出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深耕投入和出色的市場策略。


      “一方面,比亞迪依靠‘技術魚池’中的新技術建造更高的護城河,引領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另一方面則通過打造‘智駕平權’‘充電像加油一樣快’等多個技術標簽擴大品牌競爭力優勢,激活終端市場需求。”張翔分析說。


      積極向新能源汽車領域轉型的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在2024年同樣實現了業績增長。財報顯示,2024年長安汽車全年營收1597億元,同比增長5.58%,創歷史新高。


      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支持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長安汽車近幾年關停并轉51萬輛整車、84萬臺發動機落后產能,改造升級85萬輛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整車產能,并新建58萬套新能源組合電池、75萬套電驅、50萬套電控產能,讓產能結構逐步向新能源方向調整。


      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汽車”)則走出了一條“協同整合保持競爭力”的發展道路。自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去年發布《臺州宣言》,宣布企業進入戰略轉型全新階段以來,吉利汽車動作頻頻。今年2月,極氪汽車完成對領克品牌的合并;5月,極氪汽車正式宣布將并入吉利汽車。


      記者了解到,在“一個吉利”戰略的指引下,2024年吉利汽車總收入達2402億元,同比增長34%,創歷史新高;扣非歸母凈利潤85億元,同比增長52%,經營盈利能力顯著提升。得益于規模效應的顯現及核心產品競爭力的顯著增強,吉利汽車的毛利總額提升至382億元,毛利率達15.9%。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市場環境,只有進一步提高整合效率、解決利益不一致的問題,把公司資源深度整合,才能真正提高企業競爭力。”吉利汽車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直言,在“市場不給容錯空間”的大背景下,吉利汽車需要快速整合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正式遞交IPO招股書,擬赴香港上市的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瑞汽車”)來說,2024年海外市場的表現成為各界關注的亮點。


      數據顯示,2024年奇瑞汽車總銷量超過260萬輛,營收超過4800億元,新能源汽車銷售58萬輛。其中,汽車出口達114萬輛,占據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并連續22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截至目前,奇瑞汽車的海外用戶已超480萬。


      “奇瑞汽車在海外市場的成功離不開‘產品本地化’策略,它與西班牙老牌車企EV MOTORS合作在巴塞羅那建立工廠,成為首家在歐洲生產整車的中國自主品牌公司。”汽車行業分析師劉志超說,“從產品出海到建廠出海,中國車企憑借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的優勢成為技術輸出方。”


      “紅海”市場中如何扭轉虧損


      在比亞迪、長安、吉利和奇瑞等車企曬出亮眼成績單的同時,也有不少車企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近期的發展不盡如人意。日本兩大汽車制造商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日產汽車”)和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本田汽車”)的2024年表現和業績均未達到市場預期。


      日產汽車的財報顯示,2024年全球銷量334.6萬輛,同比下降2.8%;凈銷售額12.6萬億日元,同比微降0.4%;營業利潤總計698億日元,較上一財年大幅下降88%,營業利潤率為0.6%;全年凈虧損達6709億日元。


      “日產汽車在美國和中國等主要市場銷量有所下滑,同時財報表現不佳也與在北美、拉丁美洲、歐洲和日本資產評估相關的減值支出有關。”對于2024年業績下滑一事,日產汽車這樣解釋道。


      隨著業績持續惡化,日產汽車決定在全球追加裁員以此節約成本。5月13日,日產汽車發布“經營重建計劃Re:Nissan”計劃,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兩萬人(相當于日產汽車全球員工的15%)。同時在生產重組和優化方面,日產汽車計劃到2027財年將全球汽車工廠從17家削減至10家。


      與日產汽車處境相似的本田汽車也面臨如何“扭轉虧損”的課題。財報顯示,本田汽車2024年營收21.69萬億日元,同比增長6.2%;營業利潤為1.21萬億日元,同比下滑12.2%,全年凈利潤為835.8億日元,同比下滑24.5%。


      面對嚴峻的經營狀況,本田汽車表示將暫停2024年4月宣布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建設電動汽車供應鏈”項目。“由于近期電動汽車市場發展放緩,本田汽車位于加拿大的綜合價值鏈投資項目將推遲約兩年。隨著市場條件的變化,我們將繼續評估合適時機和項目進展。”本田汽車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說。


      此外,三部敏宏表示,盡管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有關合并的談判最終失敗,但本田汽車、日產汽車及三菱汽車仍考慮根據2024年8月簽署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智能化和電動化領域展開合作,以此創造新價值并提升企業綜合實力。


      事實上,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車企并非高枕無憂。繼眾泰等缺乏核心技術的中國品牌淡出人們視線后,仍有部分中國車企未能及時找到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逐漸陷入被動。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淮汽車”)2024年的財報顯示,全年營收422億元,同比下降6.25%,扣非凈利潤巨虧27.41億元,創下自2017年以來的最差紀錄,尤其是在乘用車市場,江淮汽車2024年全年銷量16.68萬輛,同比暴跌16.59%。同時,公司負債率攀升至74.68%,貨幣資金一年縮水超20億元。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樣的低迷表現仍在延續——4月29日,江淮汽車發布公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8.01億元,同比下降13.00%;凈虧損2.23億元,2024年同期凈利潤則為1.05億元。


      “盡管江淮汽車與蔚來汽車合作的代工模式曾帶來短期收入,卻未能建立自主品牌認知,2023年出售相關資產后,旗下的瑞風、釔為等品牌銷量持續低迷,產品矩陣迭代滯后于市場需求。”劉志超分析說,江淮汽車接連曝出的貪腐案件,如江淮汽車原董事長安進等高管相繼被查,也暴露出江淮汽車治理體系的深層缺陷。


      面對困局,江淮汽車在2024年年底宣布,將在未來5年投入超200億元研發資金,推出30款智能新能源車型,并與華為深化合作、提升技術競爭力。不過,一季度低迷的銷量表現表明,市場對江淮汽車能否撐起“高端化轉型”,仍然存在不少疑慮和擔心。


      破解“贏家通吃”與“加劇內卷”困局


      放眼各大車企的2024年財報就會發現,頭部企業與尾部陣營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拉大,“贏家通吃”的馬太效應愈發顯著。


      市場分化加劇的背后,是行業愈演愈烈的內卷化競爭。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價格戰的硝煙正從中低端市場向中高端市場蔓延,很多車企為爭奪市場份額不得不犧牲單車利潤;另一方面,不少車企陷入了“流量焦慮”與“精簡成本”的兩難困境。


      面對廝殺慘烈的車市紅海,部分車企陷入了“為規模而規模”的發展陷阱——這些車企的月度、季度甚至半年銷量數據都很亮眼,一旦公布財報就會發現其盈利能力薄弱,甚至是“負債累累”。


      在劉志超看來,這種“叫好不盈利”的怪象,其本質是汽車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時必經的陣痛。尤其是一部分車企技術同質化和商業模式趨同化嚴重,導致競爭維度過于單一,最終只能通過“燒錢”的手段搶占更多市場份額。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長期使用,也很難建立健康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在電動化、智能化、全球化三重浪潮疊加下,快速構建技術生態、靈活調整供應鏈、深度發掘用戶價值的企業,方能在下一個產業周期中占據制高點。”劉志超對記者說。


      張翔也持同樣的觀點:“當潮水退去,唯有真正掌握核心科技、構建全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在這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中持續領跑。未來的汽車市場將不再是簡單的銷量比拼,而是技術研發、企業生態和全球化運營能力的全面較量。”


      “自第一輛汽車誕生以來,汽車行業的變革一直都是‘大浪淘沙’。當前市場的分化與內卷,既是轉型期陣痛的縮影,也是產業升級必須經歷的階段。”張翔預測,未來5年,隨著技術迭代加速、全球化深入和政策支持加碼,汽車行業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周期: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壁壘和生態優勢鞏固地位,細分領域專精特新企業憑借差異化競爭力生存,而缺乏核心能力的尾部企業將加速退出市場。(記者 王志遠)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