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教育織成“共享圈”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1-15





      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第一完小遠程教育課堂
     
      人民圖片發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網絡教育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熱點。黨和政府的一系列舉措,助推網絡教育更好地發揮共享教育資源、轉變教學方式、實現終身學習的作用。
     
      網線一通,資源流動
     
      河南省盧氏縣五里川鎮馬耳巖小學距縣城150多里,曾經是全縣教育最落后的學校之一。而今,該校的學生們能夠享受到河南省三門峽市外國語小學的課程資源,甚至參與深圳南科大實驗二小國家級課程統整項目實驗。
     
      這離不開近年來該縣網絡教育的發展。盧氏縣的199個教學點已實現網絡課程資源全覆蓋。一臺筆記本電腦、一根網線、一個攝像頭連在一起就是一個簡易的直播平臺,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可以隨時隨地做直播、收看課程講解。盧氏縣部分學校還借助地理優勢,建立“集體備課聯盟”,跨校、跨鄉,甚至跨縣、跨市進行集體備課,與西峽縣、欒川縣一些名校建立聯盟,解決了小規模學校集體備課難的問題。
     
      讓農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樣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是許多農村教師多年來的心愿。“網絡課程資源讓我們山里娃實現了與城市孩子的同步成長。”五里川鎮中心校校長王保發感慨道。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6》顯示,中國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有近12.7萬所,占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7%,不足10人的鄉村校點達3.39萬個。生源不足、師資匱乏、辦學條件差、升學率低是小規模學校普遍面臨的困境。而網絡教育,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方法之一,在許多地區,發展網絡教育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四川成都市機投小學,地處成都三環外,屬于城鄉結合部,學生大部分教育資源來源于學校。近兩年,學校加入了市里組織的數字學校和未來學校建設等項目,在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采用購買高校科研服務和自我創新應用相融合的方式,開展了大量的基于“云+網+端”應用的項目式學習,盡可能地在學校里給學生提供豐富課程資源,讓孩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接受最適合的教育,為教育公平和均衡奠定了基礎。
     
      以互聯網技術為手段,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邊遠、貧困、革命老區流動,向薄弱學校流動,中國的鄉村教育正在發生質的飛躍。
     
      一處授課,八方聆聽
     
      海南大學食品學院曹獻英老師是個很受學生歡迎的“新潮”老師。作為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者之一,她的教學內容都存放在一個叫做藍墨云班課的平臺里。她的工作設備包括電腦和手機。電腦用來錄制、推送微課視頻等資源,手機則在課堂上使用。最讓學生滿意的,是曹老師推送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名師資源供學生學習參考。
     
      所謂翻轉課堂,即“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知識的學習,課堂上老師組織同學們協作探究知識。“這樣課堂活了,學生們可以進行個性化發揮。”曹獻英這樣認為。
     
      近幾年,為發展網絡教育,海南大學每年支持建設一批網絡課程。精品視頻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網絡課程、高標準網絡輔助課程的建設,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教與學的質量都得到飛速提升。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心理特教研究所齊媛認為,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僅僅依靠傳統教育無法應對未來挑戰已成為共識。網絡教育從空間、時間、關系3個層面擴展了傳統教育途徑,促進了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以及非正式學習經驗之間的整合與協同。變革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發展網絡教育的根本目標。
     
      如今,海南省教育廳已立項建設41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高校課程共享聯盟,打造基于網絡視頻的混合教學模式。其目的,是形成優質課程市場化共享機制,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廣泛共享,彌補優質課程與師資力量不足,推動高校從傳統教學方式向現代教學方式的轉變。
     
      網上學習,人人有成
     
      當前,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已取得了豐碩成果。“寬帶網絡校校通”發展迅速,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90%、多媒體教室比例達83%,“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初具規模。
     
      如何進一步推動網絡教育發展?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表示,要建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搭建優質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將優質資源輻射到每個學習者,縮小數字教育鴻溝和差距。同時,鼓勵多樣化教育服務,優化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創新的政策環境,建立數字教育資源質量標準和監管制度,將其作為教學必備的內容。探索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的新機制,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創新服務供給模式,為終身學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
     
      “通過全社會的參與,來形成各種形態的學習型組織,使我們的學生、我們的青年有更多學習的機會,實現終身學習。”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認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是時代的要求。而辦好網絡教育,將有利于建設學習型社會。
     
      上海市市西中學校長董君武認為,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將“網絡教育”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顯示了黨中央對智能化時代漸行漸近這一社會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也是黨中央對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網絡教育不受時空的限制,使優質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優秀教師的課程可以依托網絡實現全社會的共享,從而可以更好地推進教育公平。(王萌)
     
      轉自: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重要講話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