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外培訓為何“喧賓奪主”?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1-09





      下午4點多,北京市西三環輔路花園橋到航天橋一段變得擁擠不堪——這附近的一所小學正在放學。孩子、接孩子的家長在人群中焦急地擠來擠去,場面有些混亂。在混亂的人群中幾個舉著“×××英語”、“×××小班培訓”小黃牌的人分外顯眼。一會兒工夫,小黃牌下就聚集了十幾個戴小黃帽的孩子。隨后,一個個“小黃牌”就領著一隊隊的“小黃帽”迅速散開了。
     
      在很多小學門口,下午放學時間,這種情形都很常見。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優班、強化班……近年來針對中小學生的各類校外培訓班市場火爆,培訓機構蓬勃發展,以這樣的方式,孩子們從學校的大門直接跨入培訓班的小門。不知從何時起,曾經只是校內教育補充的校外教育,早已與校內教育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甚至在一些大城市,校外教育大有喧賓奪主之勢。
     
      A、一家培訓機構學生多達四百萬
     
      “你給孩子報了幾個班?”無論何時何地,一拋出這個問題,都能激發小學生父母的巨大討論熱情。
     
      早在3個月前,2018年寒假和春季培優班報名就已結束,盡管學而思、新東方等課外輔導機構開出了數量眾多的各種班,但還是被熱情的家長基本報滿。陳女士給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報了3個寒假班。“我們從一年級開始上新東方學英語,這次續報了寒假英語班和自然拼讀進階班,還報了學而思數學寒假班。”陳女士說,因為這次報名是寒假班和春季班連報,所以她還給兒子報了2018年春季英語班和數學班,學費加起來1萬多元。“這并不算貴,我朋友的孩子上Lily英語,一個寒假班就要6000多元呢。”
     
      查看2018年日歷,寒假并不長。按照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時間,從1月27日到2月25日,寒假只有4周零2天。而新東方、學而思等培優班每期課程基本在8天以上,如果上兩期培優班,再加上過年,孩子們的寒假沒剩下多少自由時間了。
     
      中國教育學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國內一家大型的培訓機構已覆蓋37個城市,線下學生接近400萬人,線上注冊用戶累計超過3500萬人。
     
      在課外培訓市場繁榮的同時,也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僅以深圳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深圳的課外培訓機構有2000多家,但教育行政部門批準設立的教育培訓機構只有461家,多數培訓機構屬于無證經營。
     
      不少專家認為,教育培訓機構往往以高強度培訓、大量做題、提前教育、全民奧數等模式,培訓學生的應試能力和考試技巧,從而提高考試成績,以此獲得家長的認可。
     
      軒軒在北京某市重點小學上二年級,他爸爸只給報了英語、鋼琴和圍棋3個班,本想等上了三年級,再報數學培優班。不過,最近軒軒爸爸也不淡定了,“一年級時他數學考試基本都滿分,可二年級兩次小測試的排名都在20名開外,全班只有37個孩子。數學卷子最后一道應用題,他都沒有讀懂,可班里有6個同學是滿分。聽說有的孩子在校外上了兩個數學班”。
     
      嘟嘟在北京海淀一所區重點小學讀二年級,嘟嘟媽媽在一年級暑假報了學而思數學班。“我的一個同事在二年級寒假報的學而思,覺得都有點晚了,孩子前幾節課聽不太懂。我女兒數學悟性有點慢,就想給她報暑假班試試。結果一去上課,才發現班里以前口算成績好的孩子都在上,我們以前抓得太松了”。
     
      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黨委書記虞麗娟認為,教育培訓市場整體過熱,培訓機構逐利現象嚴重,甚至違背教育規律提前搶跑學習,無形中增加了家長的群體焦慮。
     
      B、升學政策演變催熱課外培訓市場
     
      2017年12月9日剛剛參加了3E少兒英語“二筆三口”測試(“二級筆試”“三級口試”),1月29日又將參加“三筆四口”(“三級筆試”“四級口試”)的寒假培訓班,今年完成了“迎春杯”數學競賽、“滬港杯”作文、“春蕾杯”閱讀、思維、英語邀請賽,1月7日打算按計劃繼續沖刺“走美杯”奧數……
     
      這是上海一位四年級小學生家長,提前一年為孩子做好的“小升初”準備。家長表示,孩子只是“打醬油”的,參與的杯賽數量并不算多。最近看到網傳杯賽“叫停”的各類消息,但所在培訓機構明確表示考試并沒有停,頓時沒了方向。
     
      在北京,課外培訓市場的火爆與小升初的政策演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為了減輕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從1998年開始,北京市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試,取而代之的是電腦派位,學生就近入學。經過大約三年的“蜜月期”后,電腦派位的效果受到了質疑,派位到薄弱校的學生出現了較大面積的二次流動,不少薄弱校甚至出現了“一開學班里少了一半人”的現象。
     
      有選擇就會有選拔。在部分城市,“秘考”與“點招”考試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比如在北京市海淀區,許多名校都十分看重奧數成績,四大“社會杯賽”(迎春杯、希望杯、華羅庚杯、走美杯)與學而思杯、高思杯等“機構杯賽”的成績,成為名校招錄學生的重要指標。除了奧數,英語、機器人甚至美術、舞蹈等培訓也日益蓬勃,在升學選拔的蛋糕中分得了自己的一份。
     
      何女士的兒子去年6月幸運地派位到北京一所老牌重點中學,可是何女士和兒子卻高興不起來。“從接到錄取通知那天起,家長們就開始自發地組團攢班,小升初輔導群、分班輔導群。”何女士說,“其實,很多家長內心并不贊成上課外班、拼應試教育,也希望孩子自由發展,但是對孩子來說,一所好學校意味著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家長劉先生說,培訓機構正是迎合了市場需求,抓住了教育制度的痛點。
     
      專家認為,當前我國存在的校外教育培訓熱,主要原因在于義務教育不均衡,存在幼升小、小升初擇校熱,加之用單一的分數標準評價學生,導致以應試為特色的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野蠻生長。
     
      另外,減負背景下,課外培訓機構有市場需求。許多小學在減負政策的推動下,紛紛制定提前放學制度,有些學校甚至下午3點左右就放學。對于大部分工薪階層來說,因放學時間與下班時間不一致,導致接孩子難。早早放學,上課外培訓機構,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C、多舉措為課外輔導熱降溫
     
      根據西南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對我國義務教育“減負提質”的評估研究,部分學生片面發展問題未從根本上解決,部分學校更以素質教育之名行應試教育之實。重智育輕體育、美育,機械重復的教學訓練仍是不少學校的“生存法寶”。
     
      西安市教育學會原會長許建國說,不少家長花錢給孩子報班,往往都是家長自己的興趣所在,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上這樣的興趣班只會適得其反。如果只為讓孩子趕超進度,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專家建議,要讓課外輔導熱降溫,應從孩子興趣和承受力出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負擔,并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等。
     
      在王旭明看來,要讓課外輔導熱降溫,必須從根子上著手,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狠抓學校內部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向40分鐘要質量,讓學生課上“累起來”,課下“松起來”。
     
      李清剛建議,應從多方面加強對民辦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制定民辦校外培訓機構監管的國家標準,工商部門切實履行民辦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職能,鼓勵教育評估組織參與對民辦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建立健全全國聯網的民辦校外培訓機構信用信息系統及全國統一的數據庫、查詢平臺。
     
      化解教育的老大難問題,要有真舉措。
     
      在黨的十九大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長陳寶生提出,要發出四個“紅包”。第一個“紅包”,是到2020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要達到85%。第二個“紅包”,是義務教育階段實現均衡發展、標準化發展、一體化發展,著力化解“擇校熱”“大班額”等問題。到2020年,大班額必須完全消除。解決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特別是要化解好學校減負、校外增負的問題。第三個“紅包”,是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到2020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要達到90%以上。第四個“紅包”,是研究出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調動教師從事教育的積極性,以此提高教育質量。如果送出這四大“紅包”,學生的學業負擔不但會減輕,家庭的教育支出負擔也會減輕,也必將讓老百姓在教育提升質量、擴大公平中有更強的獲得感。
     
      D、要引導家庭教育理性消費
     
      2016年下學期和2017年上學期,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體規模約19042.6億,占2016年GDP比重達2.48%,這是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2017年12月27日公布的“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CIEFR-HS)”中的數據。
     
      家庭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達2.48%,超過全國財政性經費的一半(2016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1396億元),表明我國家庭高度重視教育投入,舍得為教育花錢,但過高的教育支出比例會擠占家庭的其他消費支出。
     
      根據調查,全國基礎教育階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8143元,其中城鎮1.01萬元,是農村3936元的2.5倍。以每名學生每年教育支出占家庭總消費支出的比例對全國家庭平均教育負擔率來衡量,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平均教育支出負擔率為11.9%。而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主要是上培訓機構的費用,雖然看上去校外教育培訓支出所占比例低于校內支出,但義務教育階段全國校外支出平均比例超過30%,這是很高的。如果再進一步細化到單個家庭,會發現有相當數量家庭校外教育支出遠高于校內教育支出。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情況,也折射出我國教育的老大難問題:學前教育資源不充足,義務教育不均衡,基礎教育存在應試傾向。家長為讓孩子進更好的幼兒園、學校,寧愿花更高的學費,同時校外培訓支出也有快速增長的趨勢。對于學生來說,目前學業存在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問題,對家庭來說亦存在經濟上的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問題。
     
      熊丙奇建議,我國應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以減少家庭的學校教育支出。同時,還要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引導家長合理選擇培訓班,降低非理性的校外教育支出。降低家庭教育支出,減輕家庭教育支出負擔,就是給每個家庭發出“紅包”。
     
      微言微語
     
      為什么都在上課外班?
     
      @木子李:減負以后,小學一二年級的英語教材太簡單了,不記字母,就是日常對話和英文歌。有高年級孩子家長說,三年級時英語一下子就上難度了,如果不早點上課外班,到時適應起來會有困難。
     
      @和路雪雪:孩子班上的同學有一大半都報了培訓班,我想趁著孩子想在學習任務不重,讓她多學點知識,而且也可以解決孩子的看管問題,對她成長也有好處。
     
      @青巖:網球、鋼琴、舞蹈這些都是孩子自己想學的。不像當年我們為了高考,所有的興趣都要放下,長大后連個愛好都沒有。現在的孩子選擇更多,可以多嘗試,找到真正自己喜歡的方向。
     
      @我是米米媽:上興趣班也是“兒童社交”的一種方式。現在的孩子聚在一起,經常會聊圍棋、聊鋼琴、聊英語,如果哪個孩子搭不上話,很容易就被邊緣化了。
     
      為孩子報課外班要精選
     
      @楚河:有的孩子上課外班一百個不情愿,而有的孩子則十分享受,其實最關鍵的是如何在繁多復雜的課程中選擇符合孩子興趣的。
     
      @悅城山水:不管是繪畫、舞蹈等興趣班,還是寫作指導、英語教學還是奧數的文化課輔導班,家長需要觀察孩子的自身情況,切勿盲目、隨波逐流。
     
      @oneone: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孩子,需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如果每天晚上都要上興趣班,還要完成家庭作業,睡眠時間很難保證。因此,家長的引導非常關鍵,報興趣班可以“廣撒網”,但也記得要收回來。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總編辣報:賈躍亭真會回國還債嗎? 總編辣報:賈躍亭真會回國還債嗎?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