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寒風刺骨,但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五里川鎮馬耳巖小學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在不同的教室里,五年級學生段騰淵和他的同學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向來自上海夏加兒美術教育機構的老師學習繪畫技巧;四年級的同學們在向來自美國的外教學習口語;三年級的同學們則跟著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朗誦詩歌。
這是“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的一個場景。馬耳巖小學距離盧氏縣150多里路,只有6名教師和48名學生,原本是盧氏縣教育最落后的學校之一,如今卻成了該縣普及網絡教育的典型。在過去的一年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名校乃至國外的機構借助網絡公益課,每周準時向這里的學生進行網絡授課。不僅孩子們,這里的老師們也受益多多,可以同全國及國外的教師進行實時交流,還能免費獲得知名學校和專業教育機構等撰寫的課件等海量優質內容。
“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是滬江教育的公益項目“互+計劃”的一個活動,于2016年3月發起,旨在將高校老師、在線教育培訓機構、教材出版社、當地教育部門等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通過網絡公益課為貧困鄉村學校提供大規模高品質課程。近日,2017“美麗鄉村”合作機構年度總結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合作機構與團隊齊聚一堂,共話鄉村教育大計。在業內人士看來,網絡公益課堂能夠實現多贏,不僅有助于推動鄉村教育發展,對于參與的平臺、教育機構等來說,在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同時,也能充分發揮各自擁有的海量教育資源的版權價值,凝聚人氣,打造品牌,進而拓展自身的數字出版業務。
網絡支教惠及鄉村
同馬耳巖小學一樣,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小學也是較早接入“互+計劃”的鄉村學校。該校校長王鵬翔介紹,線上老師和線下老師相互配合的“雙師”模式,不僅給孩子們帶來了與以往不同的體驗,也讓老師們有機會學習外界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及國內名師撰寫的各種講義,開拓了老師們的教學思路,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像馬耳巖小學和鐵樓小學這樣受益于網絡公益課堂的鄉村學校還有很多。滬江教育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互+計劃”已成功舉辦了數萬次課程直播,連接起全國30個省份的3000多所中小學,惠及10萬名教師和100萬名學生。
談及發起“互+計劃”以及“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項目的初衷,滬江教育創始人兼CEO伏彩瑞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滬江教育主打在線教育業務,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海量的優質原創內容和龐大的人才隊伍,也幫助很多作者實現知識變現。“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斷思考,如何將部分內容版權開放,無償提供給真正需要的人。在對滬江教育資源重新梳理和整合后,我們于2015年啟動‘互+計劃’,希望通過互聯網學習方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國各地的共建共享,實現優質版權內容的自由流通,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們也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伏彩瑞說。
隨著“互+計劃”和“美麗鄉村”項目在全國展開,越來越多的人與專業機構加入進來。他們有的無償提供專門針對小學課程撰寫的講義,有的親自擔任教師進行網絡授課,而上海夏加兒美術教育、酷思熊閱讀、阿福童財商、少年派網絡素養等教育機構則將旗下的重點教輔等內容的版權無償開放給所有參與“互+計劃”的師生,供他們無償使用。“‘互+計劃’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連接優勢,將名師、名校、名機構等各種優質資源進行了聚合,改變了以往傳統、分散、片斷式、短時的教育扶貧方式。”伏彩瑞說。
版權共享實現多贏
“一張課表、雙師課堂、三件法寶、四方力量。”滬江教育首席教育官吳虹這樣概括“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的模式。具體而言,“互+計劃”攜手來自四面八方的各教育機構,打造出了一張統一的大課表,提供音樂、美術、舞蹈、科學、財商、網絡素養、生命教育等課程資源,而鄉村學校只需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個攝像頭,就能開通網絡雙師課堂,連接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課程資源,第一時間免費獲得優質的版權內容。
伏彩瑞認為,“互+計劃”的本質是連接與跨界合作,連接政府、學校、教育機構和熱心教育公益的個人,再通過互聯網的大規模交互與跨界合作,疊加形成逐級放大的“扶智”效應,最終實現內容版權價值最大化,讓輕量級、高效率、大規模、可持續的教育扶貧成為可能。
總結會上,不少與會人士提出,“互+計劃”以及“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項目的推廣不僅有利于教育的平衡發展,對于參與其中的各家數字出版機構來說,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互聯網支教不是純粹地將內容放到互聯網上,而是需要根據具體需求進行重新設計和編寫,以實現線上線下有效融合,這對數字出版機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可以從中探索更加多元化的網絡教育形態。與此同時,將旗下內容版權開放后,讓這些優質內容通過互聯網進行再整合、分享和傳播,不僅可讓更多人受益,也有利于這些機構進行品牌打造,進而推進各自的數字出版業務。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段騰淵早早來到學校。7點40分,網絡支教老師的身影出現在教室的電視屏幕上,馬耳巖小學又響起了瑯瑯晨讀聲。(姜旭)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