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的背景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合作日益密切。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與2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共有60所高校在23個沿線國家開展境外辦學,16所高校與沿線國家高校建立了17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在來華留學的外國留學生中,來自"一帶一路"國家及沿線的人數占比越來越大。上海市教委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共招收了來自185個國家和地區的60870名外國留學生,其中包括來自7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30380名,占來滬留學生總人數的50%。
這一趨勢還在持續。2月18日,教育部與遼寧省、山東省、重慶市、寧波市在北京簽署《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以推動相關省市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發揮自身區位優勢,著力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寫好教育"奮進之筆",全面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這是新時期我國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又一重要舉措。2016年7月,教育部發布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據此,2016年,教育部先后與甘肅、寧夏、福建、貴州、云南、海南等8省(區、市)簽署了合作備忘錄。2017年,教育部與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陜西等6省(區、市)、市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此次與遼寧省、山東省、重慶市、寧波市簽署合作備忘錄后,參與"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的省(區、市)數量達到了18個。
對此,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簽約儀式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是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頂層設計、中國教育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路線圖,是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推進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備忘錄簽署后,部省(區、市)要共同努力,切實將備忘錄各項內容落到實處,全面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為此,陳寶生提出了六點要求:堅持需求導向,將國際合作雙方的需求放入"大外交"格局,放在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要求中統籌考慮,摸清各自家底,平衡雙方需求;立足當前,逐步推進,對訪學、辦學、語言、科技、人文交流、孔子學院等合作形式實行項目式管理,推進一件辦成一件;既要堅定不移地走出去,又要考慮到資源、時間、精力的制約,將決策、措施統一到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上來,著眼于合作質量,穩步推進共建等。
事實上,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只是近年來我國教育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近幾日,教育部密集出臺政策,都對新時期我國教育擴大對外開放重點著墨。
2月23日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一項就是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加強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教育務實合作,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
同期發布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則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指明了方向。《實施方案》提到,要加快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完善留學生回國創業就業政策,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教育合作,建設"一帶一路"教育資源信息服務綜合平臺,建立國際科教合作交流平臺,實施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行動計劃。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文交流,大力支持中外民間交流,加強中外體育藝術等人文交流。優化孔子學院區域布局,加強孔子學院能力建設,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加大漢語國際教育工作力度。
此外,2019年,我國將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促進學生流動、學歷學位互認;深入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師資培訓計劃;繼續辦好"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記者 孟妮)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