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熱下的冷思考 “國學班”無法替代義務教育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6-23





      在布置得古色古香的教室中,穿上漢服、頭頂扎一個小丸子,一作揖,一個個規規矩矩、端端正正的好兒郎頗讓家長歡喜。搖頭晃腦,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老師露出欣慰的笑容。
     
      當今社會掀起了一片國學熱,借著國學熱的勢頭,越來越多的國學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綺麗瑰寶,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滋養品德的源頭活水。近些年,“國學熱”印證著人們傳承國學的熱情,一些家長更是早早地把孩子送進各種國學培訓班。然而,如今的一些所謂國學培訓班卻離國學越來越遠。
     
      亂象叢生
     
      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經營范圍包含國學教育的相關企業已達到4000余家。通過調查發現,暑假來臨,很多國學培訓機構報名人數正在持續增多,且培訓價格驚人。
     
      前不久,一位知名演員把女兒送到某全日制書院學習的新聞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而天價的學習費用也讓家長驚出一身冷汗。網友也是直呼“讀不起”。
     
      在北京亞運村附近的一家國學教育培訓機構了解到,該機構的培訓費價格驚人:個人單學科包含80個課時,售價11800元;多學科的親子課堂收費近4萬元;一個VIP課程,售價100640元。
     
      以某家知名機構為例,4歲的孩子可上啟蒙課程,比較火暴的是含有80課時的課程包,收費7000多元,要求在一年內使用完畢;還有含有120課時的課程包,收費12000多元。年齡大些的孩子,從初級到高級,難度增加,相應的費用有所提高。而這家機構工作人員坦言,最小的學員4歲,學員以小學生居多。
     
      而除了價格不菲之外,沒有市場規范,教材、課程也都是培訓機構自主發揮,很多制定的并不科學,這也是很大一個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學培訓機構師資隊伍也是魚龍混雜。因為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國學教育師資標準,在培訓機構里教授國學通常是一些持有語文科目教師資格證的教師,而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培訓機構里,未持有該證的人也大有人在。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孩子自然也對國學有了誤解。
     
      例如,在一些培訓機構里,國學經典被夸張地剪輯成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弟子規》中表達“孝”的做法,常常為學生不解,甚至被專家斥為“偽國學”。
     
      “我們應該理性地對待文化傳統的傳授,在‘古為今用’時要進行去粗取精地甄別。有些制度及觀念意識,在產生時也許是合理的,是與當時社會發展相匹配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制度及觀念意識常常會走向發展的反面,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馬小紅指出。
     
      而孩子學習國學之后有什么變化呢?“回來之后,就是會背了幾句經典,而且要搖頭晃腦,孩子也變得有點呆板。”北京市朝陽區一位秦女士告訴記者,對于孩子的國學學習成果,她充滿了懷疑,不打算讓孩子再去,但是小區其他孩子大部分也在上國學班,她也擔心自己孩子不去之后會跟其他小孩產生差距。
     
      可能正是抓住了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一些偽國學機構趁機斂財。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立法研究基地研究員劉永林指出,在國家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以營利為目的的傳統文化機構將教育目的和公益拋諸腦后,以各種噱頭和口號虛假宣傳,再加上一些家長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錯誤理解以及法治意識薄弱,就陷入了魚龍混雜、真假參半的傳統文化教育假國學泥潭。
     
      打著“國學”旗號謀利益。這類機構往往把自己標榜為國學傳承者,實際是打著國學的名義創業賺錢,從收費就能看出來,少則一年向每個學生收取幾萬元或者十幾萬元,多則向每個學生一年收取幾十萬元。如果真正傳承國學未必要高收費。此外,“國學”迎合了某些家長的文化認同。這些家長讓孩子上國學班,大多不是因為孩子喜歡,而是從眾心態,別家小孩學,自家小孩肯定不能甘為人后。有的家長甚至已經極端到用國學班代替義務教育,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博士、陽明學專家李旭認為,家長熱追捧國學班,應該辯證看待,這證明眼下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有了認同感,這是好事;此外,國學教育是補充教育,如果以上“國學班”代替義務教育,這是十分不妥當、堅決不能主張的,“單純的國學教育并不能適應當下時代的多元化發展。”
     
      此前,教育部辦公廳專門印發《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明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違法招收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開展全日制培訓,替代實施義務教育;校外培訓機構不得發布虛假招生簡章或廣告,不得誘導家長將適齡兒童、少年送入培訓機構,替代接受義務教育。
     
      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善蒙指出,孩子接受義務教育是根本原則。此外,千萬不要盲目跟風,更要學會鑒別學習內容是否背離了孩子健全發展的需求,“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更不要讓學習傳統文化成為孩子另一種負擔。”
     
      加強監管
     
      有分析指出,假借國學之名,一些本來已經銷聲匿跡的封建思想,竟然死灰復燃,造成經濟損失是一方面,耽誤孩子學業才是最大的損失。偽國學是對我們傳統文化進行扭曲,與現在社會的榮辱觀格格不入,這才是偽國學最該被批判的方面。
     
      而對于“國學班”亂象,劉永林強調,從有利于長遠規范發展的角度來看,須建立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從事傳統文化教育的長效機制。
     
      “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制度體系,聚焦校內教育與校外培訓銜接、課程大綱與培訓方案齊全和機構資質與師資達標等要求,形成中央與地方協同、法規與政策配套的制度機制;要規范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與標準,何為優秀傳統文化,應從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走向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大綱,從而使得家長和學生在選擇時有對照,使得培訓機構有指導,監管機構在監督檢查時有依據和標準。”劉永林說道。
     
      此外,還要完善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監管。從事前的監管轉向事中事后的監管,尤其是充分利用“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做到日常與集中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結合以及線上與線下“三個結合”,建立全面、動態的行政檢查機制,并輔之以信息信用監管方式,形成長效的監管機制。
     
      學教育要有正確的打開方式,整治國學培訓市場亂象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與此同時,還應在“如何開展好國學教育”上下功夫。比如,制定相對統一的國學課程標準,把國學教育主導權賦予學校,讓正規教育成為國學教育的主力軍;比如,編寫一套有梯度、成體系的國學教材,形成大中小各類學校、校內校外層次分明、分工有序的國學教育格局等。(記者 郭航)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教育部:將義務教育控輟保學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

      今天,教育部召開第五次金秋系列新聞發布會,就國務院辦公廳于7月28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有關情況進行了說明。
      2017-09-06
    • 140余編者耗時5年 國家統編義務教育教材改了什么

      140余編者耗時5年 國家統編義務教育教材改了什么

      國家統編義務教育教材經歷了漫長的改革,本文從國家認知、教育制度沿革和尊重認知規律等三個方面探討我國統編義務教育教材的編輯歷程。
      2017-09-27
    • 教育部:全國超過八成縣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

      自2013年國家啟動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認定工作以來,各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投入不斷增加,新建改擴建學校約26萬所,增加學位2725萬個,補充教師172萬人,參與交流的校長和教師243萬人次。
      2018-03-01
    • 教育部全面規范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各類競賽活動

      近日,教育部印發公告,全面清理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公告》指出,原則上不得舉辦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競賽活動。未經教育部批準,各類競賽、掛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動不得冠以“全國”字樣。
      2018-03-23

    熱點視頻

    畢業證、身份證、營業執照、健康證……小廣告宣稱“只要你需要,就能辦到” 記者街頭探假證(來信調查) 畢業證、身份證、營業執照、健康證……小廣告宣稱“只要你需要,就能辦到” 記者街頭探假證(來信調查)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