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智慧旅游”代表旅游景區適應市場需求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代表旅游景區落實新階段旅游業發展政策,特別是全國旅游發展大會精神的具體舉措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近日發布《旅游景區質量等級劃分》(GB/T 17775—2024)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代替2003年版《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成為旅游景區質量等級劃分依據。新《標準》將于2025年3月1日正式實施。相較于2003版本,“文旅融合”和“智慧旅游”是新增的兩個獨立的項目要求,這體現了“文旅融合”和“智慧旅游”內容在新《標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文旅融合”和“智慧旅游”對于推動規范引領旅游景區高質量發展,促進旅游景區發展行穩致遠意義重大。
如果說新《標準》中其他7個方面“資源價值、旅游交通、游覽設施、游覽服務、旅游安全、資源與環境保護、綜合管理”代表旅游景區管理服務基本要求,而“文旅融合”“智慧旅游”則代表旅游景區適應市場需求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代表旅游景區落實新階段旅游業發展政策,特別是全國旅游發展大會精神的具體舉措。
一是明確了旅游景區“守正創新”的總體導向。“文旅融合”是新時代文化和旅游業發展的基本遵循,也是基本背景,是旅游景區高質量發展最基礎的“守正”。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文旅融合”要求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發展與安全”的關系,要加強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突出綠色發展理念植入,加強景區特色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創新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模式。
“智慧旅游”則代表旅游景區創新基本導向,強化以科技賦能景區發展,通過新質生產力培育,推進旅游資源保護利用創新,促進景區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培育以及新商業模式創新。
二是明確了旅游景區“提質增效”的主要路徑。“文旅融合”的內容包括文化主題、文化利用、文化傳播。對旅游景區提質增效而言,主要有3個關注點。
其一,加強文化主題,通過特色挖掘,全面提升市場辨識度,增強旅游景區市場影響力和傳播力。
其二,突出文化利用,主要通過旅游景區本土文化展示、文化利用、文化活動,通過非遺進景區、演藝進景區、活動進景區、文創產品創新,通過文旅融合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培育和產業化發展,不斷培育旅游景區新的消費點。
其三,重視文化傳播,通過引導景區加強文化傳播、企業文化建設、員工文化認同等,構建景區獨特企業文化,提升企業員工的忠誠度和凝聚力。
“智慧旅游”包括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營銷3個方面,本質上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即“傳統旅游產業數字化改造”和“未來數字旅游產業化提升”。
“傳統旅游產業數字化改造”,即通過科技賦能旅游景區發展,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了解游客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為其提供定制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推動旅游景區實現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服務、精確化營銷。
“未來數字旅游產業化提升”,即通過數字旅游產品業態打造,開發數字化旅游產品,提供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等新場景與新空間,為旅游景區體驗增添無限可能。
三是奠定了旅游景區“融合發展”的堅實基礎。未來,旅游景區建設將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旅游元素,而是走向融合與多元化。旅游景區將承擔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等功能,旅游與文化、科技、教育、體育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將成為常態。同時,景區與周邊的城市、鄉村也將加強協同發展,推動旅游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深度融合,形成區域旅游發展新局面。這使得旅游景區在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這種融合方式,不僅需要文旅融合背景下特色文化主題挖掘和彰顯,更需要文旅融合和智慧旅游賦能下的旅游產品業態重構、旅游產業鏈完善優化以及旅游管理運營模式整合和商業模式創新。
以核心旅游景區為例,只有旅游景區實現充分發展,才能夠釋放流量外溢效應,帶動周邊鄉村發展旅游,提供農家樂、民宿等服務;助力城市完善配套設施,如交通、餐飲、購物等,共同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體驗。
總之,“文旅融合”和“智慧旅游”兩塊新增內容是新《標準》對國家旅游發展戰略在旅游景區行業的具體政策響應,是應對旅游市場需求變化和景區發展趨勢的科學選擇,是旅游景區標準化管理緊跟時代步伐、變革創新的重要工作抓手,有助于更好滿足游客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打造具有吸引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質量景區。(席建超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