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集中連片統一種植,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通過改造,原本泥濘的泥土田埂變成了硬化的路面,秸稈還田、綠色防控、稻田養鴨等技術被集成應用,灌溉率提高7%,肥料利用率提高了2%;水稻質量和產量大幅提高,每公頃水稻比普通農田多收入6000多元錢……發生在九臺區龍嘉街道紅光村的變化讓人欣喜。
這正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改變。目前,紅光村已經建成了4000多畝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的高標準農田,水稻實現了規模化、規范化、高效化生產。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近年來,長春市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20年,全市投資9.35億元,建成70萬畝高標準農田。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966萬畝,占農田總面積的42.4%。
那么,高標準農田“高”在哪里?又是如何建成的?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是高標準農田的突出特征。長春市加強規劃統籌和資金整合,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實行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加大力度推進土地平整、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工程建設,著力打通農田“大動脈”、疏通“毛細血管”。為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和進度,市農業農村局與各縣(市)區都簽訂了目標責任書,明確了地方政府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理負總責,實現項目精細化管理,并加強了督導檢查和建設考核,及時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確保工程順利推進。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一塊塊精心打造的高標準農田正在為農業生產帶來新的變革。在建設完成的高標準農田上,長春市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先進農機和技術,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高標準農田核心示范區已達30萬畝,水肥一體化、航化作業等都在廣泛應用。”九臺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年,九臺區還將計劃建設飲馬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連片規模大、設施配套全、生態環境優、綜合效益高的兩個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記者從長春市農業農村局獲悉,今年全市將繼續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建設過程中,長春市將加強黑土地保護力度,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切實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夯實農業生產基礎。
轉自:長春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