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量提高收益高 全國16個省份將推廣玉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4-14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般,人們在一塊地里只會種一種作物,可今年的春耕,我們發現了一件新鮮事。四川有的地方,農民在一塊地里能夠種下小麥、玉米、大豆三種作物,這種方法比單獨種一種作物收入還要高不少。


      玉米大豆套種不爭地,產量提高收益高


      四川省仁壽縣踏水村村民周文均今年種的玉米和往年不太一樣。以往種玉米,種子都會均勻播在田里,但是今年他們是在郁郁蔥蔥,已經半米多高的小麥當中播種玉米。從空中看去,一排小麥,一排玉米,非常有規律。


      周文均家這塊地以往是一年種兩季,11月的時候先種小麥,第二年五月收割后,再種玉米,但是今年,他打算種三季。小麥,玉米,大豆,輪番上場。這種新的種植模式,叫做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對于種了一輩子地的周文均來說,是破天荒頭一回。


      在當地農民看來,玉米和大豆這兩種作物,天然就存在爭地。一般來說,玉米的產量還算可以的時候,大豆的產量總是慘不忍睹。現在這個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的模式,不僅每畝地玉米產量能達到傳統的650公斤,而且還能每畝地多產大豆130公斤。這樣的好事,大家都不相信。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王紫彬拿出了40畝地做試驗,成為當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沒想到這種新技術當年就讓他憑空多收了五千多公斤大豆。王紫彬這下心服口服,第二年,他一口氣把300多畝地都改成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模式。


      錢包鼓了,想法也多了。王紫彬打算明年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并把新的種植要求刻在了心坎上,但是他不知道,這套技術從誕生到推廣,已經過去了22年的時光。被業內稱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之父的楊文鈺,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注意到了我國長久以來的大豆玉米爭地的問題。


      地不夠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大豆產業。目前我國80%以上的大豆依賴進口,在糧食作物中進口依賴度最高,2021年進口量接近一億噸。


      實現“大豆自由”一直是楊文鈺的夢想,但夢想要想照進現實并不容易。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玉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才終于走向成熟。


      全國16個省份將推廣玉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


      今年,農業農村部將在全國16個省份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1500萬畝以上,而四川將完成310萬畝的推廣任務,比上年增加了100萬畝。


      雖然技術已經成熟,但是要改變傳統的種地習慣并不容易。現在從耕種到收割,都少不了農機作業,這種間隔式的新種植模式怎么解決機械的問題呢?


      十幾年來四川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始終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就是研發出同時滿足種植玉米和大豆帶寬和株距要求的播種機,經過五代更迭,現在這種播種機已經開進了田間地頭。


      最新的這代播種機看起來更小、更靈活。而且在進行玉米播種時,會自動給未來的大豆種植區域劃好范圍。


      除了播種機,今年,奉光榮還購置了噴藥機、收割機。有了現代化機器加身,奉光榮沒有了后顧之憂。他今年一口氣承包了1280畝撂荒地,并在撂荒多年的土地上種了玉米和大豆。


      把整治撂荒地和大豆玉米種植推廣結合起來,是遂寧市下的一步大棋。在最新改造的撂荒地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占了50%。據遂寧市2020年統計,當地共有20萬畝撂荒地,經過兩年的整治,目前已經激活19萬畝。


      眼見著四川推廣這個技術獲得了成功,楊文鈺堅信在機械化程度更高的黃淮海、東北地區推廣起來就更容易了。


      【半小時觀察】推廣帶狀復合種植提高大豆自給率


      近年來,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大豆生產,今年,在中央一號文件、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大豆的擴種增產問題。大豆對我們來說為什么那么重要,它不僅可以做成豆制品,還是食用油、飼料的重要原料,大豆對穩定、豐富我們的菜籃子至關重要。


      但在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下,單純通過擴大面積增加大豆產量的空間有限,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以在不增加耕地、不減少其他作物產量的前提下,實現大豆的擴種增產,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技術。今年四川使用這個技術,需要完成310萬畝的擴種任務,我們希望四川大豆今年能夠取得一個好收成,把這個技術進一步推廣,提高大豆的自給率,為穩定我們的油瓶子、菜籃子提供保障。


      轉自:央視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