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深圳大鵬新區的華大萬物試驗基地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綠水青山間金黃一片。7月18日,由華大與云南大學共同培育的20畝多年生稻豐收開鐮。
據介紹,多年生稻是利用具有地下莖生物學特性的多年生長雄野生稻為父本與一年生栽培水稻為母本進行種間遠緣雜交,結合地下莖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培育出的創新型水稻品種。
“我們結合了野生稻的多年生長特性和栽培水稻的高產特性,為水稻的綠色生態低碳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途徑。”華大萬物多年生稻首席栽培專家陳齊煉說。
多年生稻具有“一種多收”和“一種兩收”生產模式優勢。從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在南方9省區的試驗結果看,現有的多年生稻品種在北緯28°以南的雙季稻區可以越冬,實現“一種多收”,種植一次,可連續收獲多年。而在北緯28°以北的雙季稻區,可以“一種兩收”,只需搶收早稻而避免搶種晚稻,緩解了早晚稻“雙搶”期間的早晚稻農事時間間隔短和勞動力短缺等生產和社會問題。“以‘一種兩收’為例,多年生稻在云南每年2季畝產可達1000多公斤。”陳齊煉說。
除了高產以外,多年生稻能節省很多生產成本。“多年生稻收割后,直接從根上就能冒出新芽、長出新稻,屬于營養器官繁殖,也是無性繁殖。這節省了買種、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生產環節,而其他生產環節和一年生水稻大致相同,節省了種子和勞動力投入、降低了勞動強度。”陳齊煉說。
相比一年生水稻,多年生稻的“一種兩收”模式每年可以節約成本投入約600元/畝、而“一種多收”模式則可節約1200元/畝,按推廣1億畝計算,可以分別為社會節約成本600億元和1200億元,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陳齊煉表示,現在農民種植水稻不易,多年生稻既可節約勞動成本,也能穩糧增收,為鄉村振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目前,多年生稻在我國河南、湖北等南方12個省中超2億畝水稻種植區域適宜種植;在“一帶一路”國家,東南亞和非洲超過10億畝水稻種植區域適宜種植。“我們在深圳預計未來將擴大到100畝種植多年生稻。”陳齊煉表示,深圳做生物育種具有較好的人才優勢、資金優勢,現代農業發展未來可期。
轉自: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