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月也侗寨,伴著歡快的蘆笙踩堂舞,侗鄉稻漁美食長桌宴隆重開席,寨子里歡歌笑語此起彼伏。這是三江縣侗寨村民用特有的方式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和稻漁豐收節。
已經延續2000年歷史的稻田養魚,是我國燦爛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黨和國家政策引導下,我國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不斷創新,形成了稻魚、稻蝦、稻蟹等一批綜合效益顯著的種養模式。這些綜合種養模式與現代農業發展思路有效銜接,技術模式不斷創新、生產效益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有效恢復,在穩定水稻生產和保障糧食安全、拓展漁業發展空間和保障水產品穩定供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老的農耕文明煥發了新的勃勃生機。
政策扶持引導 實現穩糧興漁
位于云南省南部的元陽縣,生態優美資源豐富,17萬畝哈尼梯田今年再獲豐收。智慧的哈尼族群眾不僅利用梯田種植水稻,還在稻田里放上魚苗,達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稻田養魚的國家,目前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18個項目中就有多項是以稻田養魚為主要內容。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和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等都榜上有名。去年底,廣西桂西北山地稻魚復合系統又成功入列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政府的重視和引導下,我國稻田養魚從自發狀態轉向有組織、有規劃地系統有序推進,70余年來,經過“三起兩落”的曲折過程,我國稻漁生產從田間副業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早在1953年的第三屆全國水產會議上,就號召試行“稻田兼作魚”。改革開放后,原農牧漁業部、原農業部先后召開5次現場會指導稻田養魚產業發展,稻魚種養又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到2004年,我國稻田養魚發展到2400多萬畝,一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稻田養魚國家。
2011年,發展稻田綜合種養被列入國家漁業“十二五”規劃并啟動相關專項,稻漁綜合種養受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稻漁綜合種養步入快速發展的“新十年”。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同年,原農業部召開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現場會,提出要走“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道路”。
也是在這一年,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延續了上千年的哈尼梯田傳統稻漁種養迎來新生機。他們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成“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和“全國稻漁綜合種養試驗示范基地”。基地生產部負責人介紹,如今梯田紅米和稻魚產量穩定,價格逐年攀升。今年的稻魚目前已經收獲完畢,紅米畝產達到320-340公斤,稻魚每畝收獲50公斤左右,產量和效益均比往年有所提升。
稻魚共生既是種養模式也是傳統農耕文化。哈尼梯田是先民們利用當地特殊地理氣候、因地制宜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觀。曾被法國人類學家歐也納博士稱贊為真正的大地藝術。
2020年,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提出要處理好“稻”和“漁”、“糧”和“錢”、“土”和“水”、“一產”和“三產”、產業發展和科技支撐、積極推動和農民意愿等多方面的關系,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范高質量發展。在此期間,創建兩批67個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
據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發布的《“十三五”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僅“十三五”期間,全國就有10省區出臺11個稻漁綜合種養指導意見、發展規劃等重要文件,有力促進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我國目前形成了稻蝦、稻魚、稻蟹等模式主導,其他小品種稻鰍、稻鱉、稻蛙、稻螺、稻魚鴨等新模式亦不斷涌現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至2021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3966.12萬畝,比2011年增長119%,稻谷產量近2000萬噸,水產品產量355.69萬噸,帶動農(漁)民增收超過650億元,充分兼顧了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穩糧興漁富民取得顯著成效。
為穩步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推進稻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穩糧興漁、有序發展、綠色生態、富民增收基本原則,科學利用耕地資源,支持發展符合技術規范通則標準要求的稻漁生產。
堅持綠色生態 推動轉型升級
“世界龍蝦看中國、中國龍蝦看湖北、湖北龍蝦看潛江。”時下,正值湖北潛江稻米收割、小龍蝦上市的季節。潛江熊口鎮趙腦村萬畝蝦稻共作基地一片豐收的場景。
稻蝦種養是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第一大模式,在湖北潛江最能體現。全市現有小龍蝦養殖面積90萬畝,其中蝦稻共作面積就有85萬畝。“蝦稻共作”模式是潛江農民創造力的體現,更是一筆寶貴的智慧財富。在稻田里,蝦與稻共生共長,腐爛秸稈產生的腐殖質被小龍蝦直接利用,浮游生物是蝦苗的開口餌料,小龍蝦糞便增加稻田肥力,既保證了生態安全,又保證了食品安全,創造出良好的生態效益。
華中農業大學曹湊貴教授表示,稻田養蝦減少了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生產的稻米接近生態稻。據統計,“蝦稻共作”模式畝均收益是單一種植水稻收益的5倍多,既實現了穩糧興漁,又大幅提升了種田種糧收益。近年來,潛江又積極探索發展了稻蝦繁養分離、立體綜合種養等模式,資源利用率更高,生產更加綠色生態。
位于安徽省霍邱縣城東湖西岸的三流鄉,充分利用了稻田地勢低洼易澇易災地理地貌不挖溝或少挖溝,創新了種一季稻養一季蝦的原生態稻蝦輪作“三流模式”。該模式在種稻養蝦過程中,不打農藥不焚燒秸稈,有效促進了當地生態環保走向良性循環。目前全鄉稻蝦綜合種養面積8.08萬畝,近80%的農戶發展稻蝦漁綜合種養,是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最大的鄉鎮。
實踐證明,開展稻漁綜合種養普遍可節省化肥使用30%、農藥使用50%以上。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初步研究表明,與水稻單作相比,稻魚共作可降低溫室氣體甲烷排放12%-17%,稻漁綜合種養系統土壤碳含量提高10%-14%。
“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實在效益,激發了農民稻漁種養的積極性,有力穩定了水稻種植面積。據測算,2020年稻漁綜合種養平均每畝增收約1700元。稻漁綜合種養已成為我國養殖水產品的重要來源,水產品產量已占到我國淡水水產養殖產量的11%。
加強科技支撐 實現創新引領
熱鍋涼油配以蔥姜紅燒,在浙江省青田縣方山鄉普通餐館里烹飪的一道田魚色澤紅潤、香味撲鼻,著實讓游客回味無窮。小小的青田田魚,何以讓人情有獨鐘呢?
青田魚是由浙西南山區的青田縣1200多年前的先民們,因地制宜開墾梯田種植水稻放養田魚,摸索形成的稻魚共生系統。“青田田魚長期生活在稻田里淺水環境,弱酸性水土導致田魚肉質和鱗片水含量高于一般鯉魚,肉質更嫩、魚鱗可食。”青田縣農業農村局高級工程師吳偉立介紹,為商品魚推廣,經過幾代繁育后青田田魚種質就不夠純正,因此要做好當地魚種保護。
青田縣為了加大田魚的種質資源保護,不僅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建立了中國田魚研究中心和良種選育繁殖場,還在6個鄉鎮選取了26戶田魚種質資源保護點,7個田魚繁育種場所用于保護繁育青田田魚。
年產量12萬噸、產業規模過百億的盱眙小龍蝦,不斷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先后聯合揚州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江蘇農科院等單位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開展相關研究。在組建龍蝦創業學院,成立鄉村振興學院的同時,更加注重對一線技術人員和養殖戶進行培訓,制定的《盱眙縣蝦稻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程》,讓全縣種養戶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盤錦市是我國重要的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和北方規模較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養殖基地。盤錦市依托中華絨螯蟹遺傳育種中心以科技創新促進產學研融合,與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合作,圍繞種質提升、生態環境調控、保水節水和“牛奶病”等病害防控、種養模式等開展技術攻關,總結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
“十三五”期間,國家和各主產省更加重視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主要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全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等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及龍頭企業等大力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科技創新,組織開展相關研究。同時,組建跨水稻種植、水產養殖等多學科、產學研推用等多部門合作的綜合研發團隊,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生態種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開展產業化技術創新應用示范。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連續三年被列為農業農村部十大引領性技術,2021年,農業農村部新設了稻漁綜合種養生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連續兩年設置稻漁綜合種養相關專項。一批技術標準相繼發布實施,有力促進了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規范有序發展。(記者 馮建偉 王春植)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