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日前,中國與中亞五國,古絲綢之路上的幾位貿易伙伴們齊聚中國青島,在首屆“中國+中亞五國”產業與投資合作論壇國際農業合作分論壇上共同探討中國和中亞五國農業合作路徑,增強彼此農業產業競爭力。
在會上,30余家中外企業作為首批聯盟成員共同發起倡議,啟動上合農業產業發展聯盟,為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業產業合作提供一個可持續的發展路徑。上合農業產業發展聯盟將通過整合國內外產業資源,搭建國際合作平臺,以有效的聯盟機制,凝聚政府、企業、金融、科研以及社會各界的共識與合力,在農業基地建設、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業態發展等方面加強合作,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共同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市場氛圍;堅持生態優先、互利共贏、協作創新,構建農業產業發展命運共同體。
農業合作前景可期
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多年來,各國持續深化農業領域合作,構建了內涵豐富、充滿活力的農業伙伴關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中國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洪濤介紹道,在機制方面,中國與中亞國家簽署了多項農業合作協議,在防治蝗蟲、馬業合作等方面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合作關系。在科技交流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中方科研院所與中亞國家農業科研機構形成了長期的、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了農業聯合實驗室,在畜牧獸醫、棉花栽培與品種審定、旱作農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而富有成效的成果。在貿易投資方面,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規模逐年增長,從1992年的1.75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10.73億美元。
近年來,不少中國企業赴中亞五國投資發展。截至2021年底,中國對中亞五國農業投資存量近4億美元,雇用當地員工近3000人,合作項目涵蓋小麥面粉及植物油脂加工、牛羊養殖及屠宰加工、棉花種植及紡織品等多個領域,為當地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剛稱,農業合作一直是中方與中亞各國務實合作的重點,各方圍繞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農業國際貿易發展、農產品價值鏈提升、生態和綠色農業等領域不斷拓展合作規模、提升合作質量,為促進各方經濟融合、發展聯動、成果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礎。
吉爾吉斯斯坦非常愿意和中國加深農業,特別是綠色農業合作。據吉爾吉斯斯坦駐華使館二等秘書別克博耶夫·丹尼爾介紹,吉爾吉斯斯坦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占GDP的份額很大。國家很重視發展綠色農業,可向中國出口的農產品有櫻桃、甜瓜、面粉、奶制品、馬匹、蜂蜜等。
塔吉克斯坦農業部國際關系司司長費濟馬哈德·阿蒙諾夫表示,塔吉克斯坦農業部將引進新的技術組織農產品的互認,做好區域供應鏈的各項工作以保證農產品出口到中國。
哈薩克斯坦國家糧食貿易集團股份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愛珍稱,哈薩克斯坦與中國已經簽署了一系列的議定書,其中包括向中國出口20余種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農產品,今后希望能增加對華出口農產品品種。
愛珍介紹稱,目前已有1530家哈薩克斯坦企業登錄中國進口商清單,其中94%從事種植業,6%從事養殖業。2022年哈中雙邊農產品貿易額同比增長2倍,達到7.83億美元,其中哈薩克斯坦對華出口5.5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2倍。對華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有葵花籽油、亞麻籽、葵花籽、谷糠、菜籽油、大麥等各種油料作物。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袁瑞介紹道,青島與中亞五國開展了一系列現代農業合作--哈中農業在哈薩克斯坦建設大豆、苜蓿等農作物及畜牧基地,青島冠中生態在烏茲別克斯坦建設經濟苗木基地,山東港口與哈薩克斯坦簽署合作備忘錄,推進中哈跨境貿易發展,青島萬林集團擬在中亞國家投資建設食品加工與物流工業園。“我們立足山東農業的良好基礎,積極同中亞五國探索'海外牧場'等現代農業合作新模式,布局8條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產業鏈條,培育農業產業重點'鏈主',打造'青島農品'。期待與各位一起投資中國和中亞五國現代農業產業鏈,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合作。”
推動農業合作高質量發展
對于深化與中亞五國農業合作,推動農業合作高質量發展,中國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洪濤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加強對話協調,共同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各方應加強多雙邊交流與合作,做好農業政策溝通,將農業農村發展放在國際議程的優先地位,共同構建更加公平的農業貿易秩序,提高農業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二是加強經貿合作,共同維護供應鏈安全。基于各自農業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不斷提升農產品貿易和便利化水平,結合“絲路跨境電商”等新業態,通過中歐班列(中亞)物流大通道,加強糧食、棉花、蜂蜜、乳制品、水果等優質綠色農產品貿易合作,不斷擴大彼此農產品貿易規模。推動農業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綠色、安全、可持續的農產品供應體系,造福各國人民。
三是加強創新合作,促進農業農村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合作,繼續加強在種質資源、畜牧獸醫、農產品加工、土壤改良、旱作農業等領域投資與交流,做好技術轉移應用和知識分享,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業科技合作
農業科技的創新與合作交流是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合作的動力源泉。通過農業科技合作,帶動農業全產業鏈合作,實現與中亞五國先進農業技術、土地、種質資源、人力資源的互補。
為加強與中亞五國的農業科技合作,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了中亞農業研究中心,位于新疆昌吉。新疆與中亞地區同屬干旱半干旱綠洲農業生態區,先進技術和成果可以直接推廣應用到中亞地區。中亞中心聚焦五大研究方向--高品質棉花技術創新、西部特色林果業、生物安全、農產品提質加工、戈壁生態農業。
目前,研究中心已經與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共建“一帶一路”國際棉花產業科技創新院,在烏茲別克斯坦科技示范區產量達到當地產量2倍以上,耗水量為當地水平的1/3。2018年,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發布總統令,在烏茲別克斯坦全國推廣“中國棉花科技示范園”植棉技術。此外還有農科院與烏茲別克斯坦的“中烏水稻聯合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的聯合實驗室等合作。農科院與吉爾吉斯斯坦最大棉花生產企業合作,在吉爾吉斯斯坦推廣面積達到30萬畝,吉爾吉斯斯坦農業部部長親自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所頒發最高嘉獎。
中國農業科學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的畢潔穎對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科技合作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以科技合作為引領,強化農業合作的支撐作用,開展良種繁育、品種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突出高效農業節水技術、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土地沙化治理和鹽堿地改良技術等合作,在中亞國家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強化科研合作。
二是加強跨境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擴大農產品貿易,加強有關動植物疫病防控的科技合作,推動檢驗標準互認,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等方式,擴大農產品貿易。
三是以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為抓手,推進各類人才交流,尤其是商務部的商務官員、技術人員培訓班。此外,建立留學生培養、訪問學者以及共同舉辦國際會議等常態化交流機制。
四是科技示范先行,通過種業合作帶動全產業鏈合作,成立產學研聯合體,攜手開拓重點產品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合作。建設示范園區,實現種、收、加工、物流等全產業鏈合作。
最后,針對“走出去”企業面臨的困境,強化政府公共信息服務。
優化小麥國際貿易布局
中國小麥與中亞國家,特別是哈薩克斯坦的合作較多。中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團隊小麥首席分析師、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銳對加強與中亞國家小麥合作提出了建議:一是要優化小麥的國際貿易布局,穩定中國的糧食進出口政策;二是推動小麥進口渠道多元化,推進“一帶一路”糧食走廊的建設,擴大從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家進口小麥并開展合作。
劉銳分析了小麥合作存在的問題。一是倉儲方面,哈薩克斯坦普遍的倉儲設施比較陳舊;二是交通問題,目前物流運輸能力明顯不足;三是檢疫標準和規則,目前哈薩克斯坦一直用美國的標準和認證體系,而且是非國際標準,在國際標準對接上有一定的困難;最后是運輸問題,主要是以集裝箱為主,但是運力明顯不足。
劉銳認為今后發展小麥合作非常明確,在“一帶一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下,常態化的合作已經建成。中國和中亞地區小麥開展貿易合作既可以彌補中國對于高品質小麥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也可以利用哈薩克斯坦閑置的農業資源來更好地促進當地的發展,同時現在的保稅區像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流通標準的完善也可進一步推動中亞合作。
拓寬產業合作渠道
中國和中亞五國具有地緣優勢和經濟互補的特點,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同中亞五國雙邊經貿交流持續升級。在如何有效地發揮企業在資源渠道鏈接、要素優化配置、產業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上,以及在重點圍繞糧食、水產領域,探索與中亞五國農業深化合作的實現路徑上,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鄧友成提出了兩方面的建議。
一是暢通中國-中亞五國糧食領域雙邊流通鏈條,對依托上合示范區的政策賦能。基于中亞五國農業資源稟賦、國內市場的龐大空間、中歐班列以及國信集團在中國流通、倉容等方面的布局,探討如何通過在中亞地區布局糧油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建設物流樞紐倉、輸出現代農機具與特色優質食品等方式,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現代糧食供應鏈。承擔鏈接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樞紐功能,暢通國內外雙向流通渠道,實現供需有效對接和供應鏈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推動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強化供應鏈產業鏈的韌性。
二是拓展綠色高效水產品貿易與技術合作空間,加強依托養殖工船、陸基循環水等綠色高效養殖模式建設和安全優質的如羅非魚、三文魚、大黃魚等水產品的供應能力,通過陸基循環水養殖技術咨詢服務和輸出,協助中亞五國建設現代化、標準化、綠色化水產養殖基地,有效解決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對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的掣肘和制約,打造與本地化生產供應、國際化貿易匹配的水產品貿易體系,助力提升中亞五國高質量水產品的消費水平,優化人民膳食營養結構。(記者 何詩霏)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