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實施扶貧小額信用貸款3年來,不斷完善幫扶機制,創新貸款運用模式。今年以來,通過“一自三合”模式,即“戶貸戶用自我發展”“戶貸戶用合伙發展”“戶貸社管合作發展”“戶貸社管合營發展”,實現從“貸得到”到“貸得準”到“用得好”,成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抓手。
“戶貸戶用”——貸款戶大都有一技之長,靠自身發展產業增收脫貧
在亳州市譙城區華佗鎮祝集村,有一座新建“小洋樓”。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家人曾是貧困戶。
樓主人叫肖全亮,今年45歲,夫妻倆身體都不好,一雙兒女在讀書,加上家中老人患大病,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前幾年給父親治病,花光了積蓄。俺一沒資金二沒技術,對脫貧一點信心都沒有。 ”說起往事,肖全亮不堪回首。
2016年,祝集村扶貧工作隊幫肖全亮申請了扶貧貸款,又安排他接受了脫貧技能培訓。 “俺把家里十幾畝耕地都種上了中藥材。第二年就脫貧了。 ”肖全亮說,今年他再次向當地農商行申請了貸款,新增承包地26畝,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
據華佗鎮分管負責人郭洪標介紹,全鎮已發放扶貧貸款820萬元,主要通過“戶貸戶用”發展種養業,貧困戶實現了穩定增收脫貧,有的還成了致富帶頭人。
“戶貸戶用”,顧名思義,就是貧困群眾以個人名義貸款,用貸款資金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省扶貧辦產業指導處負責人介紹,這種貸款模式比較靈活,只要符合條件、有貸款意愿的貧困戶“應貸盡貸”,貸款貧困戶大都有一技之長,主要靠自身發展產業,實現增收脫貧。
金寨縣船沖村村民閔永勝也是通過“戶貸戶用”實現脫貧的。這個因病致貧的家庭,4年前一貧如洗。在幫扶干部和鎮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支持下,2016年開始發展養殖業,養了5頭豬、50只羊,當年實現脫貧。 2017年,閔永勝用5萬元扶貧貸款,租賃了5800多平方米的空舊房屋發展養豬。目前共養殖豬苗85頭,實現商品豬出欄69頭,加上出欄的成品羊11只,銷售收入23萬余元,純利潤4萬多元。“扶貧貸款拉了我一把。 ”從貧困戶到養豬大戶,閔永勝感慨萬千。 據了解,今年以來,我省大力推廣“一自三合”模式,即“戶貸戶用自我發展”“戶貸戶用合伙發展”“戶貸社管合作發展”“戶貸社管合營發展”。前6個月,全省累計發放貸款97.55億元,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合伙、合作、合營”——“三合”化解風險,構建脫貧致富長效機制
在含山縣環峰鎮橋聯村一處池塘邊,貧困戶王守民正在用網兜捕撈小龍蝦。“我以前打工時養過小龍蝦,苦于沒有本錢,自己不能規模化養殖。 ”
當地養殖大戶華軍知道了王守民的想法,主動提出和王守民合伙共養。雙方約定,由華軍提供水面、種苗、技術服務、市場銷售,王守民負責養殖場日常管理,并以扶貧小額信貸1.5萬元出資購買飼料等消耗品,養殖收益按3:7分成,王守民分享7成收益。
今年3月,王守民在華軍支持下,養殖了50畝小龍蝦,蝦苗以芝麻餅飼料或水生菱角為食。2個月以后,小龍蝦逐漸成熟開始銷售,由于水質好、養殖規范,小龍蝦得到商家的青睞,目前銷售收入已近3萬元,除去成本,預計王守民今年可增加收入2萬元左右。嘗到甜頭的王守民說:“我準備再貸3萬元,擴大養殖規模。 ”
王守民走的是“戶貸戶用合伙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是貧困戶與貧困戶,或與一般農戶,或者與能人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代種代養、租賃、托管、訂單生產等合伙生產經營,通過互幫互助帶動貧困戶共同發展產業,形成抱團發展的合力。
在靈璧縣大廟鄉溝涯村,“戶貸社管合作”讓貸款貧困戶加入或抱團成立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提供產前培育、產中指導、產后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形成脫貧致富長效機制。
溝涯村脫貧戶趙雅麗使用扶貧貸款3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從事竹編產品加工,當年便獲得純收益5000元。趙雅麗說,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助下,她牽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吸收18戶貧困戶為社員,實行“原料統一采購、分散加工、產品統一銷售”,每戶年增收2萬元以上。 據省扶貧辦產業指導處負責人介紹,我省一些地方還推廣戶貸社管合營發展模式。即,貸款貧困戶加入或抱團成立農民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協作合營,成立新的經營主體。通過引入和發揮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資金、技術、信息、銷售和服務優勢,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保證合作社和貧困戶資金安全、穩定收益和生產就業能力的提升。
“四有目標”——確保“用得好”,讓金融活水滋潤千家萬戶
在“貸得準”的基礎上,我省多地積極開展一條龍服務,使貸款貧困戶發展產業有路子、有項目、有帶動、有效益,確保扶貧貸款“用得好”。
省扶貧辦政策法規處負責人靳貞來表示,扶貧貸款“用得好”,首先要逐戶制定脫貧計劃,選準選好產業項目,幫助找準增收門路。
目前,全省有扶貧開發任務的70個縣(市、區)已全部建立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為貸款發放提供了項目儲備,確保扶貧小額信貸投入有項目、有產業。
在界首市王集鎮朱大村,記者看到項目庫有實施地點、責任單位、資金規模、受益對象等情況,涉及資金512萬元,包括村民認可的種植、養殖等產業發展項目。 “通過扶貧項目庫建設,篩選出一批符合地方需要、群眾參與度高的產業,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實現了‘管用、可用、好用’的目標。 ”界首市扶貧辦主任李春泉說。
為建立完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和帶動貸款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我省深入推廣各類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能人大戶(家庭農場)帶動和貧困戶自主調整種養結構發展生產的“四帶一自”產業發展模式。
在馬鞍山市鄭蒲港新區姥橋鎮官塘村,133戶貧困戶抱團成立村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66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資金,與村集體、國有同創公司共同成立了思源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其中合作社出資665萬元,村集體出資40萬元,同創公司出資50萬元,建設占地55畝的石斛產業扶貧基地。
“貸款是否‘用得好’,要看貧困戶能否真得實惠。 ”官塘村負責人介紹,同創公司與思源公司簽訂農業訂單收購協議,向思源公司支付定金,思源公司利用定金收益向村集體和貧困戶進行收益分配,村集體每年4萬元,貧困戶每戶每年0.5萬元。自2016年8月以來,貧困戶戶均收益約8200元。目前,基地吸納18名貧困人口務工,每人每年增收近2萬元。 今年以來,我省大力開展貧困地區農產品進高校、進企業、進園區、進社區、進商超、進電商、進電視、進深加工等產銷對接“八進”行動。 “要搭建產銷對接平臺,創新產銷對接方式,讓金融扶貧產業結出的碩果走向市場、走進千家萬戶。 ”省扶貧辦負責人表示。(作者:夏海軍)
轉自:安徽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