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全面市場化,整村開發為何更勝一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20





      2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宣告所有新建新能源項目在6月1日起,將全面投身電力市場博弈。這場被稱為“新能源入市2.0”的改革,正在引發電力行業的深度重構,包括戶用光伏資產在內的市場價值也一并被重新定義。

      這一背景下,作為非自然人戶用以集中匯流方式接入電網的“整村開發”模式,又將如何憑借自身優勢助力戶用光伏實現市場化轉型,重塑其收益價值鏈?

      一、“整村開發”為何贏在市場化起跑線?

      相較于傳統戶用光伏,整村開發模式在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方面具備顯著的優勢。

      規模開發,具備更強競價響應能力。與傳統戶用相比,整村開發模式將分散的光伏單元聚合,形成規模化電源點,村級光伏開發體量由千瓦級升級為兆瓦級,顯著提升在電力交易中的議價權和市場響應能力。

      統一并網,符合電力市場發展方向。非自然人分布式光伏與工商業分布式光伏是分布式光伏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的主要力量。整村開發以村集體為單位統一進行高壓并網,按照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的方式管理,契合電力市場發展方向。

      實現四可,滿足電力交易技術要求。整村開發模式通過智能云平臺對村莊光伏進行統籌管控,實現分布式光伏的“可觀、可測、可調、可控”,符合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分時計量和精準預測的技術要求。

      從上述三方面,整村開發模式構建起“規模-制度-技術”三位一體的市場化競爭優勢。這些優勢不僅為項目入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代表著分布式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進化方向。

      二、“整村開發”如何玩轉電力市場?

      根據國家能源局及多省政策,目前整村開發項目入市有直接參與和聚合參與兩種方式,部分省份允許直接參與批發市場(如江蘇、河北),但多數省份要求通過聚合商代理入市。

      直接參與模式是指在交易平臺注冊,自主報量報價參與中長期、現貨及綠電交易,直接獲取環境權益價值。這一方式適合少部分規模較大、具備較強市場運營能力的整村開發項目,能夠直接在市場中獲取收益。

      聚合參與模式是指由具備專業資質的第三方聚合商整合電力資源打包參與市場。這一方式是整村開發項目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的主要方式,可以通過統一專業化運營,突破單體項目規模限制,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預測精度。

      無論是直接參與還是聚合參與,整村開發項目均可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規則選擇最優路徑。合理運用這兩種模式,能充分釋放其在電力市場中的收益潛力,實現可持續運營。

      三、“整村開發”如何實現多維高收益?

      通過電力市場化交易,整村開發項目能夠獲得包含電力交易、輔助服務、環境權益在內的多維價值收益。

      電力交易收益。通過聚合規模優勢可靈活組合中長期合約與現貨市場交易,既鎖定基礎收益又能捕捉價差機會,還能通過跨省區交易,利用區域電價差異實現額外收益。

      輔助服務收益。通過配置儲能系統,可同時參與調峰、調頻等多類型輔助服務,午間光伏大發時段通過填谷調峰可獲得0.5-1元/千瓦時的補償,廣東試點中某項目收益提升可達40%。

      環境權益收益。項目產生的綠色電力可生成綠證、CCER等碳信用,用于綠證交易與碳資產交易,實現“電力交易+環境權益”雙重收益。且隨著需求轉旺,我國綠證價格已開始觸底回升,綠證市場收益持續可觀。

      上述三方面構成了整村開發項目的收益三角,全方位提升項目的綜合資產價值。同時,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整村開發項目還將拓展至綠電金融衍生品等新興領域,持續釋放更大的價值空間。

    圖1.jpg

      作為整村開發模式的創新引領者,正泰安能智電已打造出“一站式建站+數智化管理+虛擬電廠服務+綠證綠碳咨詢”的全鏈路市場化解決方案。依托標準化流程體系,一站式完成電站的集中開發、設計、建設、高壓并網及運維管理;通過數智管理平臺,達到發、配、用(充)、儲一體化動態調控,并精準預測光伏發電量;憑借自研虛擬電廠平臺與豐富的項目資源,聚合能源參與多種電力交易形式,最大化項目收益空間;同時配備專業綠色資產團隊,提供全方位綠證綠碳等環境權益開發管理方案,進一步提升項目附加值。

      電力市場化浪潮下,整村開發模式憑借其規模化優勢和多元化收益能力,正成為戶用光伏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突破口。正泰安能智電堅定走在變革創新的前沿,以全生命周期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持續提升分布式光伏的資產價值。未來,還將通過智電零碳園、智電零碳行、智電零碳家等多種創新業務模式持續引領分布式光伏的長效發展。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