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足金飾品》行業標準5月1日正式實施
黃金首飾產業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邁出了關鍵一步
今年5月1日,《硬足金飾品》行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OB/T 5793-2024即將正式實施。該《標準》由世界黃金協會牽頭倡議并由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中國黃金協會、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深圳市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協會,以及國內主要珠寶零售與生產企業聯合起草,全國首飾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為硬足金飾品的生產制造提供明確的依據。
《標準》明確了硬足金飾品的定義,即通過特殊工藝加工且其維氏硬度不低于60 HV 0.05/10的足金飾品。同時,規定了對硬足金飾品的要求、檢驗規則、標識、包裝、運輸、貯存以及安全生產要求,界定了相關的術語和定義,描述了相應的試驗方法。該《標準》適用于以金及其合金制成的硬足金首飾和擺件的生產、檢驗和銷售,金及其合金制成的硬足金工藝品可參照該標準執行。
此次《標準》的實施,符合新形勢下新產品發展的需要,對引領首飾創新發展、維護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全國首飾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作為標準歸口單位,將在下一步工作中積極做好《標準》的宣貫工作,促進《標準》的有效應用和實施,進而提升首飾行業質量水平。
在世界黃金協會4月2日舉辦的2025年硬足金飾品聯合推廣項目啟動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以及企業代表就如何以硬足金為支點,撬動年輕消費市場,打開新增量空間展開深度探討。世界黃金協會CEO泰達維(David Tait)明確指出,硬足金品類的崛起不僅滿足了中國年輕消費者對設計、文化及情感價值的多元需求,促進中國消費市場,更可能推動全球黃金供應鏈的結構性變革。
近年來,隨著"Z世代"悅己消費與個性化消費訴求的日益提升,個性化表達成為黃金飾品的最新流行趨勢。硬足金工藝打破了傳統足金偏軟、易變形的產品屬性,形成了獨有的"硬、輕、亮"三大突破性產品優勢。"硬"是指耐磨,不易刮花或者變形;"輕"指的是減輕了金飾的重量,不重、不壓、不硌手;"亮"指的是精巧細致的工藝表現,讓作品表面呈現長久的亮澤質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硬足金飾品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其獨特的加工工藝,而普通消費者缺乏對硬足金產品的認知,對于3D、5D、5G等行話產生困惑。《標準》在命名方面,針對行業對采用硬化工藝制成的足金飾品命名不規范、缺乏專業命名依據的情況,將該類產品統稱為硬足金飾品,并根據產品制造工藝的不同,分為熔煉硬足金飾品和電鑄硬足金飾品兩類產品。其中,業內俗稱的5G黃金、6G黃金的產品,被統稱為熔煉硬足金飾品,明確這類產品是采用熔煉黃金硬化工藝加工制造而成的;而業內俗稱的3D電鑄硬金、3D硬金、5D硬金產品,被統稱為電鑄硬足金飾品,明確這類產品是采用電鑄黃金硬化工藝加工制造而成。
此次,《標準》的出臺明確了硬足金作為黃金首飾的全新品類名稱,為行業在不同成色與品類金飾管理上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依據,對市場的積極作用不容小覷。金飾企業按照此《標準》實施產品生產和銷售,可確保每一件銷售給消費者的硬足金,都是合規安全、值得信賴的產品,零售商可以放心銷售、消費者可以安心佩戴。
《標準》在硬度指標方面,規定硬足金飾品的維氏硬度不得低于60 HV 0.05/10,要求金含量必須符合國家標準達到990‰的純度要求。對產品的金層厚度也有了明確要求,空心硬足金飾品的金層厚度應大于0.10毫米。在標識印記方面,《標準》明確硬足金飾品標識的內容,包括印記、標簽和其他標識物等,其標識應符合GB11887和GB/T31912的規定,珠寶玉石名稱應符合GB/T16552的規定,硬足金飾品的印記應符合GB11887和GB/T 31912的規定要求。硬足金飾品需按所含黃金質量含量的千分數標注,和足金標識要求相同,飾品印記包括廠家代號、材料、純度以及鑲鉆首飾主鉆石(0.10克拉以上)的質量。
在安全生產與消費者權益方面,《標準》規范了新材料使用與生產線安全,促使生產商在材料選取、生產工藝、品質控制等方面不斷升級,從而為消費者提供了品質依據,保障佩戴安全。《標準》適用于以金及其合金制成的硬足金首飾和擺件的生產、檢驗和銷售。金及其合金制成的硬足金工藝品可參照該《標準》執行。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從行業端來看,《標準》的發布符合新形勢下黃金珠寶行業發展的需要,對引領首飾創新發展、維護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不僅為硬足金這一品類設立了新的質量評價依據,也標志著黃金首飾產業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邁出了關鍵一步。隨著《標準》的普及,金飾行業的規范化程度將不斷提升,黃金作為金融資產的投資作用將成為黃金需求中越來越重要的一環。此外,金飾企業在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同時,也應承擔起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共同努力推動金飾行業有序、良性發展,營造消費者信任、行業規范發展、資源優化整合的新生態。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