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食品國家安全標準發酵乳》(GB 19302—2025,以下簡稱新國標)。新國標是對GB 19302—2010的修訂,主要對發酵乳的標準適用范圍、術語定義、酸度指標要求等進行了調整,將于9月16日正式實施。
發酵乳即俗稱的酸奶。在業內專家看來,新國標貼近市場需求,豐富了發酵乳原料種類,增加了工藝靈活性,有利于乳企研發更多高品質的產品。
增加濃縮乳為原料
新國標適用于發酵乳和風味發酵乳。新國標明確,發酵乳是以生牛(羊)乳、食品工業用濃縮乳、乳粉中的一種或多種為原料,經殺菌、發酵后制成的pH值降低的產品。風味發酵乳是以不低于80%生牛(羊)乳、食品工業用濃縮乳、乳粉中的一種或多種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原料,經殺菌、發酵后pH值降低,發酵前或后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營養強化劑、果蔬、谷物等制成的產品。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表示,新國標原料選擇中增加食品工業用濃縮乳,將發酵乳、風味發酵乳等原料由原本的“以生牛(羊)乳或乳粉為原料”修改為“以生牛(羊)乳、食品工業用濃縮乳、乳粉中的一種或多種為原料”。其中,“不低于80%”是指每100克發酵乳(除果蔬、谷物之外)中乳固體的含量不低于80克乳中乳固體的含量。
發酵乳原料增加濃縮乳是新國標一大亮點。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濃縮乳制品》(GB 13102—2022),食品工業用濃縮乳是“僅以生牛(羊)乳為原料,脫脂或不脫脂,經濃縮等工序只除去部分水分制成,用于食品工業原料的產品,包括濃縮牛乳、濃縮羊乳”。
中國農墾乳業聯盟專家組組長宋亮表示,濃縮乳將乳液中的水分降低后,便于制作乳酪、酸奶等食品,可以提高產品中的蛋白質含量。早在2018年低溫酸奶市場爆發時,就有乳企使用濃縮乳作為原料。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解釋稱,濃縮乳是將生乳脫除一部分水分,從工藝控制角度可以做到營養幾乎不變,但儲運更方便,有利于長途運輸。同時,使用食品工業用濃縮乳視同生乳,不需要標注復原乳,避免了消費者對其營養價值的誤解。此外,食品工業用濃縮乳讓企業有了更多創新空間,可以生產營養價值更高的酸奶。
記者注意到,目前市場上已有多款使用了濃縮牛奶工藝的酸奶產品,這些產品采用的是濾乳清工藝或RO膜(反滲透膜)過濾工藝。某大型乳企表示,新國標增加濃縮乳作為原料,可以豐富發酵乳原料種類,增加工藝的靈活性,促進乳制品市場健康發展。
酸度指標降低
除增加原料品種外,新國標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發酵乳和風味發酵乳的酸度指標從≥70°T降至≥60°T(僅適用于全脂產品)。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解釋稱,乳蛋白可以維持較好的凝乳特性,發酵可以較好進行并持續產生乳酸,產生的乳酸既可以賦予產品獨特的口感,也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保障產品工藝和安全。
據上述乳企介紹,發酵乳的發酵菌種種類豐富,國內外有些企業采用低產酸型菌種進行發酵,如需達到原酸度要求,需要企業延長發酵時間,可能造成產品順滑度和黏度下降,進而影響口感。適當降低酸度要求有利于產品品質提高。
鐘凱表示,酸奶的核心是利用微生物發酵乳糖產生乳酸,乳酸不僅可以促進形成乳蛋白的凝乳狀態,還可以降低pH值抑制其他細菌生長。然而,消費者對乳酸帶來的酸味接受度不同,為了提高適口性,需要添加一些糖來平衡口感。新國標將酸奶的酸度限值下調,意味著未來酸奶的發酵時間可以適當縮短,不僅企業能夠節能減排,消費者還能喝到糖分更少的酸奶。
同時,新國標刪除了酵母指標,鐘凱對此解釋稱,酸奶的生產工藝很難完全避免酵母引入,比如部分酸奶添加了堅果、谷物、水果、果醬等配料,它們可能天然攜帶酵母。另一方面,商品化的發酵劑(乳酸菌制劑)也做不到完全不含酵母。此外,一些特殊的酸奶本身就是利用酵母發酵而成。
上述乳企表示,酵母菌是發酵乳加工過程的衛生指示菌之一,但其本身風險較低,且新國標中保留了大腸菌群、霉菌等指標,刪除酵母指標不會降低風險控制水平。
產品標識更清晰
記者注意到,新國標對發酵乳的標簽標識作出規定。比如產品發酵后經過熱處理的產品,應標識“××熱處理發酵乳”“××熱處理風味發酵乳”“××熱處理酸乳/奶”或“××熱處理風味酸乳/奶”。全部用乳粉生產的產品,應在產品名稱緊鄰部位標明復原乳或復原奶。使用部分乳粉生產的產品,應在產品名稱緊鄰部位標明“含××%復原乳”或“含××%復原奶”(××%是指所添加乳粉占產品中全乳固體的質量分數),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同時,新國標對“產品名稱可使用對脂肪含量的描述性用語,如脫脂、部分脫脂和全脂等”的規定,相當于把產品的選擇權交還給消費者,進一步貼合消費者需求。
當前,酸奶市場創新迭代速度加快,特別是低溫酸奶新品類不斷涌現。2024年,奶皮子酸奶、果蔬酸奶、干噎酸奶成為消費者關注的新品類。在宋亮看來,隨著酸奶市場創新速度加快,舊國標難以適應現有市場需求,新國標增加濃縮乳作為酸奶原料、降低酸度等要求,符合當下市場發展趨勢。新國標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也是鼓勵各大乳企做出更多高品質、有創意的新品,有利于提升產品品質,促進乳制品市場發展。(孟剛)
轉自:中國消費者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