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資總量增成本降支持實體經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17





      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最新數據,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24萬億元,同比增長8.7%;廣義貨幣(M_2)余額325.17萬億元,同比增長8%;兩項增速均較上月明顯加快。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65.7萬億元,同比增長7.2%,還原地方債務置換影響后增速仍超過8%。總體來看,金融總量增長既“穩”又“實”,體現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


      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新增1.1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約1.22萬億元,月末增速比上月提高了0.3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繼續加大。專家表示,今年財政支持力度大、發債節奏快,支持擴內需、寬信用,對社融形成有力支撐。


      政府債券發行加快是社融主要的拉動因素。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分析,今年政府債券發行明顯加快,前4個月政府債券凈融資超5萬億元,同比多約3.6萬億元。其中,4月份啟動超長期特別國債、注資特別國債發行,加上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資專項債發行持續推進,當月凈融資約9700億元,同比多約1.1萬億元,上拉社融增速大約0.3個百分點。此外,企業債券發行數量也有增加。4月份債券收益率較上月有所走低,企業抓住有利條件,加大債券融資力度,降低整體融資成本。


      在上年低基數效應作用下,今年4月末M_2增速出現提升。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在去年較大力度的金融數據“擠水分”后,過去相當一部分虛增的、不規范的存貸款被壓縮,金融總量數據增長更穩更實。同時,今年以來,存款向理財分流的情況明顯減少,部分資金從理財回流到存款賬戶。4月份,存款減少約8700億元,同比少減大約3萬億元,對M_2增速上拉影響約1個百分點。還原去年基數的特殊因素影響,4月末M_2增速仍保持上月相對平穩的增長水平。


      信貸方面,近年來,經濟結構的優化、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促進信貸結構調整的主導力量,同時人民銀行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積極發揮貨幣信貸政策引導經濟結構優化的作用,信貸增量投向明顯改變,帶動信貸存量結構趨于優化。


      從企業和居民角度看,2020年末至今年一季度末,企業貸款占比由63%升至68%,居民貸款占比相應由37%降至32%,一升一降的背后,表明信貸資金更多投向了實體企業,居民融資需求下降也與買房投資等更趨理性有關。


      從企業類型看,小微企業占全部企業貸款比重由31%升至38%,大中型企業貸款占比由69%降至62%,這一方面是因為普惠小微貸款發力明顯,助企惠民成效顯著;另一方面也與近些年債券等直接融資發展、大企業融資更趨多元化有關。專家指出,金融市場發展不斷深化,對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匹配度也在提升。


      從行業投向看,近年來,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更多投向制造業和科技創新領域,并著重從供給側發力,強化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培訓等重點服務消費行業的金融支持,相關行業的貸款占比明顯上升。2020年末至今年一季度末,在全部中長期貸款中,制造業占比由5.1%升至9.3%,消費類行業占比由9.6%升至11.2%,而傳統的房地產和建筑業占比則由15.9%降至13%。


      金融總量“有上行”,融資成本“往下走”。4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分別約為3.2%和3.1%,同比分別下降約50個和55個基點。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表示,貨幣政策利率調控框架進一步完善,通過強化利率政策執行,利率傳導機制更加暢通,政策利率又再度下調,有助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繼續下降。


      當前外貿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地方債務置換工作持續推進,加上5月份是傳統的信貸“小月”,市場預計有效信貸需求仍受影響。不過,專家普遍認為,5月份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聯合推出一攬子金融政策措施,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對實體經濟有效需求恢復起到積極作用。綜合來看,未來一段時期,金融總量仍有望保持平穩增長。(記者 姚進)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