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渠道考驗復合調味品品牌三大能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26





      相關數據顯示,調味品作為餐飲行業基石之一,采購額達1982億元,占餐飲行業總收入的3.56%。但由于市場規模巨大、菜品種類地域性強、業態種類豐富等因素,我國餐飲渠道的調味品與原料應用也更為復雜。為洞悉餐飲調味市場運作、了解品類渠道,專為餐飲行業提供數智化服務的上海高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巖科技)近日發布《中國餐飲市場復合調味品全景圖及四大趨勢》(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復合調味品市場份額占據餐飲行業主導地位,未來具備精準風味創新能力、強大B2B定制服務能力并善用數據的品牌,將抓住這一巨大商機。


      復合調味品地位凸顯


      隨著餐飲市場多元化及連鎖化的發展,整個行業的調味品已經向著復合化、功能化、便捷化演進,“進化”出更加豐富多元的產品形態,其中,復合調味品以1489億元(占比75.1%)的市場份額占據主導地位,成為餐飲風味標準化、效率提升及成本控制的關鍵。


      《報告》顯示,餐飲復合調味品市場中,醬、包、粉、香辛料市場集中度低,區域品牌、定制品牌眾多;液體復合調味品市場更集中,競爭進入規模效率比拼階段。數據顯示,復合調味品品牌CR10市場銷售份額占比32.8%,市場銷量份額占比31.0%,行業集中度有機會進一步提高;內資品牌占5家,分別為海天、李錦記、東古、頤海國際、欣和,市場份額達18%,外資品牌占5家,分別為聯合利華、雀巢、味好美、丘比、卡夫亨氏,占比15%;各子品類中,頭部企業地位相對穩定,且開始切入新品類市場。


      高巖科技分析師表示,盡管市場大,但復合調味品行業集中度不高,內資品牌與外資品牌并存,市場高度分散,為中小品牌及區域品牌提供了空間。目前,海天憑借強大的分銷網絡和供應鏈優勢,占據了2C和2B兩大渠道的首位;聯合利華飲食策劃的主攻餐飲渠道的家樂調味品,憑借強大的市場洞察、產品創新以及廚師圈專業數字化營銷和終端服務團隊,穩坐餐飲渠道的第二把交椅。此外,東古(一品鮮)、丘比(沙拉醬)、頤海國際(海底撈火鍋底料)等依靠差異化的產品和渠道策略,躋身餐飲渠道前十。


      《報告》顯示,復合調味品的發展呈現出專業化、功能化、風味化、料理包化的趨勢。即烹料理包、鮮味制品、區域特色酸辣調味品等子品類呈現高增長態勢。其中,介于復合調味品和預制菜之間的即烹料理包表現亮眼,其契合餐飲連鎖化、標準化需求,增速領先,單店用量普遍高于平均水平,目前市場份額191億元、占比13.2%。


      新引擎驅動行業增長


      《報告》顯示,餐廚調味品市場呈現辣味精細化、酸味復興、鮮味制勝、料理包爆發四大增長趨勢。


      趨勢一:辣味精細化——向場景化、地域化演進  辣味是消費者普遍接受的風味,復合調味品占比僅次于鮮味,需求正向精細化、功能化、地域化發展。例如,烤魚辣料、小龍蝦調料等專用型產品增多,提供場景化方案;川渝麻辣、云南小米辣等地域特色辣味通過標準化產品的規模化應用,滿足地域風味追求。品牌需通過精細化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值,開拓藍海。


      趨勢二:酸味復興——發酵與地域特色共舞  酸味復合調味品增速超20%。發酵類酸味(酸菜魚調料、紅酸湯)增長最快,因其獨特風味和健康感知而受到青睞。金湯、酸辣粉調料等地域特色酸味復興,將地方美食酸味基因標準化推廣。酸味復興豐富餐飲風味維度,反映消費者對新穎、開胃、地域風味的積極探索。品牌需挖掘特色酸味,結合發酵工藝創新。


      趨勢三:鮮味制勝——基礎風味品質升級與廣譜應用  “鮮”是我國烹飪中的“靈魂”風味。提鮮類復合調味品(鮮醬油、鮮味汁等)增長顯著,餐飲渠道滲透率提升;現代工藝提供穩定、純粹或層次感鮮味,快速提升菜品風味;應用廣泛,是餐廳快速、穩定出品利器。品牌制勝關鍵在于原料精選、工藝優化及對不同菜系鮮味需求精準理解,需在“鮮”的品質和應用方案上加以創新。


      趨勢四:料理包爆發——標準化與連鎖化的必然選擇  即烹料理包是復合調味品最具活力的增長點,與餐飲連鎖化率提升緊密相關,契合了連鎖餐飲對效率、標準化、穩定性需求以及簡化后廚、降本增效、保證口味一致性等需求。目前,非通路品牌(定制品牌)占比63.1%,遠超零售品牌,表明該領域高度依賴B2B定制服務。即烹料理包代表的標準化產品適應餐飲連鎖化趨勢,品牌需抓住鍋底、湯底兩大核心,滿足標準化需求,向餐飲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高巖科技總經理楊順表示:“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非共識’內容。中式廚房的調味品使用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從大部分基礎調味品轉成了操作簡便型的調味品,這也反映出了我國餐飲市場當下消費場景的變化,以及餐飲后廚技藝與效率的不斷提升。”(記者  高嬌娣)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