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胡潤品牌榜發布了2017年酒類品牌價值排行榜,在上榜的12個中國本土酒類品牌中,白酒企業占據七席,啤酒占四席,還有一席是葡萄酒。在過去一年中,白酒的關鍵詞是“漲”,開拓高端市場;啤酒“年輕化”戰略明顯,酒企紛紛討好年輕消費者;葡萄酒則主打“多元化”,不僅推出新品力攻細分市場,還努力開拓海外市場……2018年三大酒類行業發展趨勢如何?
白酒
關鍵詞:漲
借消費升級紅利業績提升
“自2018年起,飛天茅臺出廠價上調18%,茅臺王子、茅臺迎賓兩大主導品牌到岸價每瓶上調10元。”2017年的末尾,國酒茅臺全國經銷商聯誼會上又傳出了白酒漲價的消息。回看2017年,中國白酒的關鍵詞非“漲”莫屬。價格漲、銷量漲、品質漲,經過了數年蟄伏,我國白酒行業終于迎來了正向發展,洋河、劍南春、沱牌舍得、酒鬼酒等也上演提價接力賽行情,“復蘇”的呼聲此起彼伏。
在2017年胡潤品牌排行榜(酒類篇)顯示,“茅五洋”依然是酒類前三強,其中,茅臺以1900億元的品牌價值傲居首位,漲幅高達124%,與五糧液、洋河拉開不小的差距。除了茅臺,瀘州老窖、汾酒的漲幅也超過了100%,分別為124%、137%。值得關注的是,次高端白酒品牌水井坊首次入榜。2017年,水井坊表現搶眼,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4.71億元,同比增長85.18%;實現凈利潤2.43億元,同比增長63.22%。
提價的背后,是多家酒企業績的提升。從2012年下半年到2016年,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業績下滑成常態。而2017年中報、三季報白酒企業則表現出色,幾乎全線酒企營收、利潤數據飄紅。白酒行業因此信心大振,財報公布后,“白酒產業迎來復蘇”的論調不絕于耳。華商基金研究員高大亮認為,一線白酒提價,顯示了企業對于白酒行業景氣度有著充分的信心,也給予了市場很強的價格信心。同時,一線白酒提價,打開了二線白酒的價格空間,對于二線白酒是利好因素。
對于漲價現象,白酒營銷專家晉育鋒認為,漲價是企業行動,但不等于消費者愿意買單。漲價到位與否需要一個過程,過程的長短與企業的市場營運能力和企業擁有的價格主導權有關,并不是每家酒企都能順利漲價到位。
2018怎么走?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2018年白酒行業的分化會越來越厲害,預計并購、收購、聯營會加劇。
白酒專家蔡學飛認為,2018年整個酒水板塊消費升級趨勢將繼續加強,消費品牌化與多元化持續進行。基于互聯網、新零售等概念的延伸,酒水呈現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趨勢。“大單品戰略將會是未來酒企走向成功的重要路徑,而資本化將進一步催生整個行業上市與混改加速。”
有業內人士則表示,“目前,中國白酒消費市場逐步成熟和理性,這意味著在2018年終端市場的表現將會繼續2017年的繁榮。但對于企業來說,在2018年應該去思考的是將自身品牌價值牢刻在消費者心中,否則在2018年‘大紅海’中的經營將會更不容易。”
啤酒
關鍵詞:潮
新品走起年輕路線
2017年對于啤酒行業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4年7月起,國產啤酒的產銷量連續25個月下滑,國內啤酒企業業績普遍下滑。2017年上半年,這一情況得到扭轉。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大數據庫數據顯示,2017年1—9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3714.5萬千升,同比增長0.5%。不少啤酒企業業績回暖。2017年酒類品牌榜單中啤酒第一名的青島啤酒在2017年的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51%至233.85億元人民幣,歸屬于上市股東的凈利潤相比去年前三季度增長1.6%至18.69億元人民幣。各大啤酒企業將業績的增長歸因于發力于中高端、啤酒品類的成功調整。
不過,中商產業研究院大數據庫數據還顯示,2017年1—11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4175.4萬千升,同比下滑0.1%。有業內人士指出,啤酒的市場總量在縮水,因為很多年輕人都不喝啤酒了,改喝白酒、紅酒。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啤酒行業集中度及盈利能力分析》,2012年起,啤酒主要消費人群(20歲—50歲)占總人口的比例在逐漸減少。于是各大啤酒企業紛紛走起了年輕路線,在產品研發、包裝、推廣等方面“討好”年輕消費群。雪花啤酒推出概念系列新品,并與選秀歌手毛不易合作制造營銷話題;珠江啤酒與阿里巴巴牽手;哈爾濱啤酒聯手美拍“M計劃”上的80位優質原創短達人,一起傳播正能量。
2018怎么走?
產量下滑并不代表行業萎靡,實際上部分消費者從追求啤酒的“量”,轉變為追求啤酒的“質”,高端啤酒市場也因此不斷擴容,未來企業的利潤可能更多來源于高端產品。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啤酒企業正在對利潤值高的高端啤酒產品進行布局,因此在2018年有望出現利潤與營收“雙紅”的趨勢。
國金證券最新研報認為,近期啤酒行業關注度提升顯著,預計2018年行業利潤端改善將提速,核心看提價、費用、關廠。提價方面,行業提價及產品結構升級路徑依然暢通,受制于包材成本壓制,低端提價及產品結構升級需求將更加迫切;費用方面,費用整體下滑趨勢將大概率維持;關廠方面,由于行業盈利已渡過最困難時期,因此預計行業關廠情況較前兩年有所緩解。
葡萄酒
關鍵詞:搶
外進內退生存舉步維艱
登榜的葡萄酒品牌只有張裕,這也是國產葡萄酒第一品牌。與白酒、啤酒相比,國產葡萄酒在國內的市場份額較小。蔡學飛指出,國產葡萄酒品牌較單一,沒有跟上消費升級而及時走品牌高端化戰略,加上進口葡萄酒的“搶食”,導致國產葡萄酒生存舉步維艱。
根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公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葡萄酒消費量初步統計為17.2億升,較2015年增長6.9%,增幅位居全球之首。但國產葡萄酒市場份額卻在不斷萎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16年,全國葡萄酒產量連續4年下降,2017年仍未得到改善。2017年前9個月,全國葡萄酒產量為73.2萬千升,同比下跌10.3%。
張裕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為8.16億元,同比下滑1.04%。從2011年至2016年,張裕的凈利潤已從19.07億元下滑至9.82億元。國產葡萄酒老二長城葡萄酒的日子同樣不好過,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6月,長城葡萄酒母公司中國食品的國內葡萄酒業務已連續30個月虧損。
面對壓力,張裕一方面調整產品結構,通過中低端產品覆蓋不同層次的消費群。張裕推出新品“葡小萄”和升級產品“醉詩仙”。“葡小萄”是低度入門級葡萄酒,適合女性消費者和“新手”,“醉詩仙”是當年釀造、當年裝瓶的即飲型新鮮紅酒。另一方便,張裕加速布局海外市場,前不久宣布解百納第九代新品上市開售,并強調“性價比極具國際競爭力”。
長城葡萄酒則選擇“斷臂求生”。據了解,公司將改變過去幾年退守二三線市場戰略,反攻一線城市,并全面“動刀”產品和渠道,加大社區、新興餐飲的開拓。同時,隨著母公司中糧集團混改的進一步推進,長城葡萄酒的混改之路已進入實施辦法討論階段。業內人士指出,長城葡萄酒過去幾年因為管理混亂等原因發展滯后,所謂久病難醫,進入全面整合階段后,勢必還會經歷陣痛期。
2018怎么走?
長城葡萄酒新晉總經理李士祎表示,“本輪消費升級伴隨著新中產的崛起,最大驅動力來自于消費主流人群對品質生活的追求,相比價格消費者更看重品質,愿意為個人品味買單。消費者對高端化、品質化、專業化追求愈加凸顯,這種趨勢給葡萄酒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和增長動力,同時也為產品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
海納機構總經理呂咸遜表示,葡萄酒正在成長為一個大群體、大容量、高增長、高盈利的品類,不久的幾年內將是千億級的產業。
在朱丹蓬看來,2018年中國葡萄酒行業還是會呈現外進內退的發展趨勢,外資葡萄酒還會加大對中國葡萄酒市場的蠶食,中國內資葡萄酒可謂節節敗退。中糧組織架構的變革,張裕布局海外、王朝葡萄酒的落寞等,已經揭示了中國內資葡萄酒進入了關鍵時刻,這些都會引發行業微妙的變化。
挖酒網CEO李猛認為,2018年進口酒將有更多類型在中國市場有表現機會,看好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的份額增量。中低端國產酒壓力更大,品牌市場化和品質國際化的產品更容易擴張。(記者 劉天助)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