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全面放開制造業,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開放,以更大的力度保護知識產權,打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與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5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日本在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招待會上表示。

圖片來自網絡
“全面放開制造業”的表述彰顯出中國對外開放的底氣十足。事實上,作為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近年來制造業的外商投資準入限制不斷縮減,中國在制造業方面已基本實現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2017年7月28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大幅壓減了對外商投資的準入限制。目前對外資的限制主要集中在汽車、船舶、飛機等行業,而今年這些行業的限制也將逐步取消。
制造業可以直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國民經濟的根基且占有重要份額,各經濟體均予以大力發展。比如,德國政府提出的工業4.0,就是要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美國也提出要復興制造業。
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制造強國建設,中國制造2025也在抓緊推進。就如其他領域一樣,我國發展制造業是持開放態度的。
加快制造強國建設,需要搶占或緊跟世界科技前沿,這是適應制造業智能化潮流的基本要求。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推進了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先進制造業發展開始提速。過去五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年均增長達到11.7%。
今年制造強國建設將重點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
發展這些先進制造業,中國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合作包容、利益共享應成為國內外制造業企業的共識。同時,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制造業對外開放,在提高中國制造業企業國際競爭力、夯實中國制造業基礎的同時,也將為境外企業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和發展紅利,促進全球經濟包容性增長。
對于國內制造業企業來說,抓住這次全面放開的機會,提升科技、智能化水平,就有可能站上世界制造業之巔。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企業一定要在發展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侵權也不要被侵權。
全面放開制造業對A股市場也有著特殊的意義,那些具備持續創新能力的公司將成為資金重點關注的對象。2017年深市29個制造業細分行業公司總收入和凈利潤增幅分別為26%、34%,其中高端裝備制造公司收入和凈利潤增幅分別達到40%、101%。滬市制造業公司也有不俗表現。我們相信,在全面放開的背景下,這些制造業上市公司一定會給投資者帶來驚喜。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