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值升了 功效長了 國產牙膏比肩國際先進水平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7-30





      改革開放以來,與國際交流的機會不斷增加,先進技術裝備的引進,為我國牙膏制造業提供了學習和提高的機會。


      開放發展后,原料使用上,牙膏行業先后研發出了K12、山梨醇、重質碳酸鈣等多種新原料,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進口成本,迅速達到并很快超過了國際同行的原料水平;產品功能上,國產牙膏從清潔型為主到功效型為主,從單一功效到多重功效,從幾個品種到幾千個品種,由普通潔齒牙膏發展到加藥牙膏;制膏工藝上,行業從兩步法到90%以上的一步法,灌裝從單一膏體到多彩膏體,從手工操作到高速全自動工藝;產品生產上,軟包裝不斷升級,從鉛錫管到鋁管,再到復合軟管、全塑軟管,生產速度從低速到中高速,包裝從小包裝的自動化到中包、大包的自動化,以及全部生產工藝的3.0模式和4.0模式的探索,不斷進化。


      1922年,中國化學工業社生產的中國第一支牙膏——福、祿、壽“三星“牌牙膏問世;


      1979年,上海牙膏廠研制的我國第一支酸性含氟牙膏——留蘭香氟化亞錫牙膏開發成功;


      2004年,中華牙膏50周年慶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


      據史料記載,世界上管狀牙膏的生產,始于19世紀90年代初期,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我國第一支管狀牙膏,誕生于1922年。然而,在舊中國,我國的牙膏工業發展比較緩慢,1949年我國牙膏產量僅有2100萬支,牙膏的年人均占有量僅為0.0047支。


      新中國的成立,為我國牙膏工業開辟了新紀元,我國牙膏工業在恢復中得到發展,并在曲折中不斷前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實施“八五”計劃以來,我國牙膏工業進入了最好的發展時期,企業改革不斷引向深入;行業技術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牙膏生產不斷創出新水平。


      歷史與機遇


      在我國,口腔護理用品行業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行業。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對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就有了初步的認識,并隨之發明和使用了相應的口腔清潔護理用品。醫學名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就指出:“每于飯后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


      從古人最初的酒、醋、鹽、茶,含漱以清潔口腔保護牙齒,到近代以來,在舶來品的刺激下,我國企業也開始規模化、品牌化的生產牙粉、牙膏等潔齒用品。中國牙膏工業緊隨著歷史前行的腳步,不斷的進行發展與變化。


      20世紀初,在東洋貨占據我國整個口腔市場時,天津同昌行牙粉廠、中國化學工業社等民族企業雖規模較小,但卻開創了我國自產牙粉的先河,填補了我國不產牙粉的空白,對抵制洋貨,發展我國民族工業,長中國人的志氣的深遠意義不可低估。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祖國大地,牙膏行業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產品品種更加多元。我國牙膏工業科研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是伴隨著全國牙膏工業的發展而逐步建立健全起來的。


      20世紀90年代末,牙膏行業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在激烈競爭形勢下,企業認識到唯有加大科技投入,推行科技興企的發展戰略,開展差異化的市場競爭,做強牙膏產品主營業務及相關牙膏輔助精細原料產品,才能實現企業主體銷售的新突破。


      創新與變革


      從建國初期,皂型鉛錫管牙膏屬第一代產品,到1979年合肥日化總廠研制成功止血、脫敏型的復方藥物牙膏,是國內首創的中西藥復方的合成洗滌劑型鋁管加藥牙膏,成功地應用氫氧化鋁這一配伍性優良的新磨料,草香香型,成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的全新結構的第三代藥物牙膏新產品,1983年以后,在潔齒和防止牙病并重的前提下,各種類型的藥物牙膏應運而生,這對于提高全民族的口腔衛生水平和促進牙膏工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20世紀90年代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為適應不同消費層次對多品種、多檔次、多功能牙膏產品的需求,牙膏行業在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適當增加產量的同時,合理調整產品結構,開發出了大批實用、高效、方便的新產品。


      總結來說,牙膏工業發展的60多年來,經歷了四次技術上的創新與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與國際上交流的機會增加,先進設備的引進,為我國牙膏設備制造業提供了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原料使用上,行業先后研究出了K12、山梨醇、重質碳酸鈣等多種新原料,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進口成本,而且迅速達到并很快超過了國際同行原料水平;產品功能上,從清潔型為主到功效型為主,從單一功效到多重功效,從幾個品種到幾千個品種,由普通潔齒牙膏發展到加藥牙膏;制膏工藝上,從兩步法到90%以上的一步法,灌裝從單一膏體到多彩膏體,從手工操作到高速全自動工藝;產品生產上,軟包裝不斷升級,從鉛錫管到鋁管,再到復合軟管、全塑軟管,生產速度從低速到中高速,包裝從小包裝的自動化到中包、大包的自動化,以及全部生產工藝的3.0模式和4.0模式的探索。


      而這60年來的不斷改造、創新,無論在技術裝備上,還是在生產工藝上,以及在牙膏產品品種結構和質量水平上,都可以與國際同行業的先進企業相媲美。


      現狀與未來


      改革開放后,生產企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南沿海特別是廣東地區成為行業的主要生產基地。此后,著名跨國企業和民營企業先后涌入行業,借助有利的地理環境,在推動行業發展、滿足我國口腔健康事業需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行業很快發展成為集國際著名企業和合資、國有、民營為一體的綜合體制,同行內互相學習、共同促進提高,繁榮市場,推動出口。


      2015年,全國牙膏生產量已近60萬噸,占全球的1/4,是行業組織成立前的1956年的51倍,行業銷售收入203億元,利稅39億元。行業產品出口14萬噸,約占總生產量的1/4,出口地區達到110多個。現我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口腔護理產品生產消費國,而且是集全球最大口腔產品生產企業為一體的國家,產品的數量、質量和品種均跨入世界一流,行業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在政策法規制定中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多,在國際標準化和行業組織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如今,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口腔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口腔清潔護理作為保障口腔健康的首要基礎,更是重中之重。口腔清潔護理用品的品質化、細分化消費,已成為整個行業消費市場轉型和發展的主旋律。


      談到近年來口腔清潔用品市場,特別是牙膏生產市場,中國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相建強分析認為,就整個行業而言,最大的特點就是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市場結構上的變化。“2005年以前,外資企業比如高露潔、佳潔士等在市場上可以說是大踏步的前進著,在這樣的情況下,本土企業市場占額不到30%了。而2006年以后,這個比例開始不斷的發展變化,現在而言,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的外資企業。”


      而市場結構的改變,離不開本土企業對牙膏的不斷深度研究與創新。同時也是本土企業觀念、思路適應了市場的變化發展的體現。“比如云南白藥,2004年開始做牙膏,在2006年編寫中國牙膏發展史的時候,還是名不見經傳的企業,但是他們做的很好,從早期的虧損,到目前為止50億元的產值,這是當年大家都沒有預測到的。”說到本土企業,相建強十分感慨,“云南白藥與舒克,是我印象最深的兩個企業,這兩家企業的思路、理念、銷售模式對行業其他企業影響很大。”他回憶著,“記得當時云南白藥的牙膏剛出來的時候賣的是28元一支,在高露潔和佳潔士幾塊一支的情況下,都以為會賣不動。結果就在短短一年虧損后,云南白藥又一次打響民族企業的口號,成為第一支由醫藥企業成功打造的民族牙膏品牌;第一支突破牙膏低價迷局,成功賣出20多元高價的高端牙膏品牌了。”


      相建強表示,我國是一個重視口腔健康最早的國家,又是一個口腔健康事業發展緩慢、口腔健康水平較低的國家。行業同仁自覺地以國人口腔健康為己任,以奉獻口腔健康事業為光榮,殫精竭慮、勇于擔當。首先是積極開發適合社會需要的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功效的多樣化,增強產品的有效性,推動產品的高端化、時代化。


      與此同時,帶動原材料企業的科技創新,促進整個行業的先進性。其次是積極推進公益健康宣傳,認真參加“9·20”愛牙日活動,以市場需要為切入點,進行產品針對性的公益宣傳,適時參加電視等廣告媒體的公益活動,自覺贊助社會扶貧、婦女兒童關愛活動等。再次是積極參加國家倡導組織的環境保護、綠色消費活動,在產品研發、標準制定中充分考慮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在產品包裝設計中盡量考慮材料的過度使用和無害處理問題。這一系列活動,更好地提高了國人對口腔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和正確刷牙率,促進了國人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 (實習記者 王薛淄)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拉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拉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