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8-13





      新時代加快推進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的迫切性
     
      人工智能是人類在經歷機械工業、電氣工業、化學工業和信息工業之后,由知識與信息共同結合的產物,其代表的是更高的生產力水平,意味著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
     
      從國際經濟競爭和各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加快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創造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全面推進智能制造產業,正日益成為破解當前經濟發展問題的重要突破口。主要國家都已出臺相關的戰略規劃予以支持。
     
      2018年,美國白宮主辦了美國人工智能峰會,討論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前景及未來相關政策,目的在于確保美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全球領先地位。在加拿大,政府2016年~2017年共投資13億加元(約合64億元人民幣)用于開展關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以及人才戰略的實施。事實上,加拿大政府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投資已持續數十年,累計投資額高達數十億美元,一大批世界領先的人工智能專家也最早投身于加拿大的相關領域研究。
     
      在日本,政府為了順利實現人工智能的產業化,早就制定了相關路線圖。按照日本政府的計劃,他們將分三個階段推進人工智能的發展,以此大幅提高日本的物流、制造、醫療以及護理等行業的效率。日本政府已經將人工智能技術視為帶動未來經濟快速增長的“第四次產業革命”的高尖端核心技術。
     
      在韓國,政府在2018年提出將在未來5年內投資2.2萬億韓元(約合130億元人民幣)用于開發核心人工智能技術,并且計劃在2022年前成為該領域的全球巨頭。因此,全球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加速發展期,主要國家爭先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布局。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形成國家競爭的新分水嶺,將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產業博弈的核心陣地。新時代我國必須樹立實體經濟發展的新理念,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廣泛應用,實現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新時代人工智能助力供給側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當前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變化背后反映的現實,是供需結構的錯配以及要素配置的扭曲。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必須把提升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優化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推進我國經濟轉型,顯著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優勢。
     
      我國14億人口中的一半以上均為網絡用戶,這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海量數據源,使得企業得以利用龐大的數據庫來發展機器學習,可以說在我國推動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人工智能技術以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為基礎,能夠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收集到的數據和信息,對市場的供求變化進行精準分析,進而總結出現階段市場的一般規律,并且預測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趨勢,使得供給側能夠不斷地適應需求側的升級,做到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平衡性匹配,實現消費領域和制造環節的智能化。因此,人工智能將成為新時代下有效糾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時代通過實體經濟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將推動實體產業在智能制造領域進行創新,進而全面提高整個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人工智能孕育著堪與上世紀互聯網誕生相提并論的重大科學突破,未來將成為與勞動、資本和土地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新型生產要素,同時智能化也將作為未來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的主要標志。當人工智能不只是單純作為增強生產率的工具,而是作為一項全新的生產要素時,將有潛力為我國經濟帶來巨大的增長機遇。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潛力拉動我國經濟總增加值提升7萬多億美元,勞動生產率有望提升27%左右。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商業需求特別是互聯網需求的推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傳統產業進行滲透。對于傳統實體產業而言,這將是一次推動產業提升的重大契機,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應用,進而培育新動能,創造新的增長點。
     
      新時代人工智能助推實體經濟發展走向“智慧社會”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論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時,提出了“智慧社會”這一全新的科學理念。“智慧社會”理念是對“人工智能”概念的拓展與升華。智慧社會是以高效、和諧、可持續作為基本坐標的一種新型社會,以網絡性、系統性、整體性和開放性的結構特征,將作為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之后的一種更為高級的社會形態而加速到來。
     
      以人工智能構建網絡結構型的智慧社會,將大大提高資源科學的優化配置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社會尤其是城市層面進行滲透服務,實際上是服務實體經濟新理念的落地。人工智能技術必將在助推智慧社會建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更有效、有序的“智慧社會”也將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人工智能通過推動智慧社會的社區建設、城市建設、大眾創業、產業發展以及體制機制建設等各方面發展,將為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深化發展提供全新的動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必須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在實體經濟中的廣泛應用,深化發展智能實體產業和智能生產性服務,促進智慧社會建設,從而實現社會特別是城市管理智能化,最終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企業是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的關鍵
     
      2018年1月,習總書記在致全國個體勞動者第五次代表大會的賀信中,提出廣大個體私營企業經營者要“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作用,堅守實體經濟,落實高質量發展”,充分說明了企業是推動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振興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生力軍。
     
      在人工智能逐漸融入實體經濟的過程中,企業不僅可以進行各個層面的技術創新,也會推動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式創新。但企業在應用、發展人工智能時,可能會面臨較大的資金、技術以及市場等方面的劣勢。傳統的監管模式可能與這些商業模式創新并不適應,新時代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改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
     
      有條件的地區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采購人工智能所必須的基礎軟件、計算機視覺系統、自然語言處理系統、數據開發平臺、云計算服務等支撐手段,以優惠或者免費的價格提供給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使用。同時要對于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式創新應采取包容、鼓勵、支持的態度,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采用先發展后監管的模式,切實促進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王方方 廣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智能電視:站在人工智能“風口”

      智能電視:站在人工智能“風口”

      最近,又到了彩電廠商集中發布新品的季節,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在量子點電視、OLED電視賺足眼球后,今年人工智能電視的爆發也成為彩電業的一大亮點,讓彩電智能化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2017-04-19
    • 安防行業攜手人工智能發力細分領域

      近年來,中國安防產業平穩增長,除了海康威視、大華股份這類老牌安防企業逐步成長為行業翹楚,安防市場還涌現出漢王科技、曠視、商湯這類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殺手锏”的高科技企業。
      2017-11-08
    • 人工智能落地家居行業 商業化還需時日

      人工智能落地家居行業 商業化還需時日

      除了互聯網企業外,家電企業、通信企業也紛紛在這一領域發力,希望能夠分一杯羹。但縱觀整個行業現狀,各個企業只是憑借原有的技術再嫁接人工智能概念,商業化落地,以及做出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并不多。
      2017-12-14
    • 人工智能被強化 AI電視風潮席卷全球

      人工智能被強化 AI電視風潮席卷全球

      今年的CES上,實現“一鍵直達”的智能語音助手屢見不鮮,著手改善畫質的人工智能芯片也在多個品牌電視中出現。
      2018-01-23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