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發布《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辦法》,其中第二十八條最引人關注:鼓勵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之間開展研發和產能合作,允許符合規定條件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委托加工生產。鼓勵道路機動車輛研發設計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允許符合規定條件的研發設計企業借用生產企業的生產能力申請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
對此,有業內人士評價稱,如果說新能源補貼政策曾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春天的話,那么此次官方為汽車生產代工模式正名,以及對相關企業和產品準入規則的放寬,或可看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送來第二春的希望。
事實上,代工生產并非什么新事物,在全球范圍內早成風氣。世界500強企業麥格納,其全資子公司麥格納斯太爾就是非常知名的汽車代工企業。國內從事代工生產的主要是些自主車企,尋求代工的企業多是新能源車企,特別是一些新造車勢力,像蔚來、小鵬、奇點等。
汽車代工正式走上臺面,應該是新能源汽車新勢力背后大力推動的結果。要知道,在國內要想造車,首先得獲得生產資質。而許多新勢力企業卻沒有這樣的資質,這意味著它們不能合法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自建廠房搞生產,并把產品拿到市場上售賣,其中一個環節不合法,都將面臨法律制裁。但懷揣造車理想的新勢力們不甘被資質困住,便尋找突破口,而它們最終發現,代工是一條安全而又便捷的路。
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曾有一句名言:別讓自己死在錢上。這其實是他對創建一家現代化汽車工廠之難的感慨。動輒花費上百億元的資金,這對于任何投資人來說都不是小數目。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死在錢上,李斌于2016年4月6日與江淮汽車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角度展開合作。2017年12月16日,蔚來首款車型——ES8正式上市。至此,造車新勢力借助代工模式完成產品落地的首次試水。
跟隨蔚來汽車的步伐,小鵬、奇點、新特等造車新勢力分別與海馬、北汽、一汽等車企合作,將代工模式全面鋪開。不過,代工風生水起,很快引來非議。而最強烈的反對聲恰恰來自造車新勢力內部。在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看來,只有自己建廠,才能對產品實現最好的把控,“如果選擇代工生產,我會天天睡不著覺”。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同樣不看好代工生產。他認為,與其他電子類產品不同,汽車產品極其復雜,設計與制造緊密相關,很難分離,不適合代工。現在一些造車新勢力選擇代工,更多是出于資質限制的無奈,絕非因為這種模式有多么好,他們多么喜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不是沈暉,反倒是李斌首先體會到了睡不著覺的滋味。被業界調侃“最靠譜的造車新勢力卻選擇了最不靠譜的代工模式解決車型量產問題”,倒還在其次,其選擇的合作伙伴江淮汽車被認為不靠譜并不斷做出不靠譜的事,才真正令人抓狂。人們看到,雖然兩家合作生產的新車面世了,但上市過程卻充滿波折,交付期限一再被推遲,這給那些支持者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從網上反映的信息來看,以汽車工程師為主的群體對江淮代工蔚來抱有極大的擔憂,他們質疑以中低端車為主力產品的江淮汽車,是否有能力造蔚來高端起步的產品。而更多網友的質疑則直指像江淮汽車這樣的自主車廠的制造能力,認為這些車廠連自家的車都造不好,被產能過剩問題纏身,又怎么可能代工出好產品。基于此,有人下結論稱,只有自建工廠才算“模式正確”,而代工模式是一條歧路,其前方是一堵會讓車企們撞得頭破血流的南墻。
代工模式雖說有一些天然的缺陷,現實中也的確出現不少問題,但定性其為“歧路”“南墻”似太過悲觀。畢竟,代工可以降低企業成本,加快發展速度和資源利用率,這一點早被市場實踐證實,而就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而言,繞過自建工廠無疑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和金錢,幫助企業快速搶占市場和資本先機,符合市場邏輯和產業思路。事實上,目前代工之誤,問題主要不在該模式本身,而在造車新勢力車企對其應用上。如何加強代工企業與品牌企業間的合作,把控好生產流程,避免出現交付延誤及質量缺陷,是今后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
如果代工生產能夠讓品牌企業放心,可以睡上安穩覺,那么文首所說的“第二春”還是可以期待的,否則,真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代工之危,如飲鴆止渴。(胡立彪)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