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享受更高品質生活成了消費者最關心的事情。現在消費者開始追求在家中享受大屏智能電視帶來的娛樂體驗,尤其是大尺寸畫面帶來的融入感是小屏幕永遠無法比擬。
IHSMarkit最新數據顯示,全球電視市場正朝著更大的屏幕尺寸迅速發展,特別是55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屏幕電視將會持續增加,預計到2020年,全球大尺寸電視市場規模將超過8000萬臺。大尺寸彩電正在從各路前沿技術競爭焦點中突圍,逐步發展成為一支增長十分強勁的隊伍力量。
大尺寸電視成市場主流
2017年,彩電行業銷售步入"寒冬",2018年上半年彩電銷量同比也僅增長3.6%,下半年更連續負增長。中怡康發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彩電市場推總數據顯示,彩電市場整體零售量同比下降0.88%,零售額同比下降10.55%。然而就在整體市場狀況不佳的背景下,以65英寸、75英寸、80英寸為代表的大屏電視均實現了大幅增長。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65英寸電視在市場全尺寸段的銷量占比達到9.8%,是增幅最大的尺寸段;同時,最新公布的中怡康第44周數據也顯示,彩電暢銷榜單前20名的電視全部在55英寸及以上,55英寸起步的大尺寸電視更成為消費者的首選。
備受關注的"雙11"促銷期間,蘇寧大數據也反映,"雙11"當天,彩電雙線銷售額同比增長156%,65英寸+大屏銷量同比增長287%。各種數據表明,巨屏彩電銷售正在持續走高。
有消費者表示,選擇購買大屏電視主要是為了觀感和游戲體驗。他提到,在產品上,大屏電視的視覺沖擊、輸出內容、觀看體驗等方面有著特殊的優勢,尤其是一些游戲娛樂上。因為游戲對屏幕尺寸和顯示色彩的要求很高,在選擇換電視的情況下更偏向于大屏。"現在彩電升級換代很快,去年多數品牌主要宣傳的還是70多英寸的彩電,今年的重點則轉向了80英寸,特別是今年下半年以來,推出80英寸以上彩電的廠家越來越多,整個彩電市場進入'80英寸時代'。"某行業人士表示。
各品牌爭相推出巨屏電視
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大尺寸電視漸成市場主流,家電廠商也紛紛押寶巨屏彩電。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于購買大屏彩電,巨屏彩電市場進入高端新品的密集爆發期。彩電廠商中,海信、創維及TCL等主流企業是主推大屏電視的代表者和領導者,而海信通過激光電視的輔助,讓巨屏電視得以真正爆發。
中怡康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海信激光電視的零售量同比增長了434.41%,在80英寸及以上大屏市場的銷售量占有率達到了55.77%。在今年,海信推出了U7、U8、U9等高端ULED電視新品和激光電視L5,持續擴大了海信在大屏市場上優勢。
記者在福州多個家電賣場看到,各家電品牌都把巨屏彩電擺在醒目位置以吸引消費者。從尺寸看,各品牌主推的有80英寸、82英寸、85英寸和86英寸等幾種類型,其中國產80英寸彩電售價較低的為18888元,國產86英寸彩電便宜的也要2.6萬元,合資品牌85英寸或86英寸彩電售價高的要5萬元至7萬元。
一些家電品牌的促銷員告訴記者,現在60多英寸的彩電單價都在5000元以下,有的甚至只賣3000多元,70英寸以上的彩電售價低的也僅六七千元。80英寸的彩電比75英寸的僅大5英寸,但價格高出一倍多,所以目前80英寸以上的彩電賣得不多,各品牌的巨屏彩電主要是用于展示,同時開始引導市場消費趨勢。
不僅彩電廠商嗅到了巨屏彩電所帶來的增長潛力,彩電渠道商同樣也認識到了巨屏彩電的商機。11月28日,渠道商國美在京舉辦智能家庭整體解決方案發布會,并發布了多款電視新品,其中國美智能86英寸旗艦TV驚艷全行業,這是國美首款自主研發的86英寸旗艦大屏電視,具備語音控制功能,采用LG原裝屏,分辨率達到4K,同時還增加量子點、HDR、全色域等技術提升畫質等。
巨屏競賽切勿華而不實
無論是彩電廠商,還是相關渠道商,紛紛將槍頭對準巨屏彩電,反映了彩電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在這場巨屏競賽中,彩電真的是越大越好么?彩電廠商誰先推出"極致大"的產品就意味著誰就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最終勝利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不管是大尺寸彩電的競爭,還是創新硬件技術的競賽,彩電企業都切勿做到"華而不實"。
有業內觀點認為,電視并非越大越好。作為普通家庭客廳必備家電,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這是基于整體客廳面積而論的。同時,更大的尺寸意味著要配備更優的畫質技術,目前市場中激光電視能讓巨屏彩電成為現實,超高性價比也自然成為消費新選擇。另外,也要對售價有所考慮。在很多家電賣場中,各大品牌都將巨屏彩電擺在醒目位置以吸引消費者,但巨屏彩電的售價并不適合普通家庭消費,降低巨屏彩電的平均售價,對于彩電企業來說任重道遠。
盡管巨屏彩電市場已經展現了十分強勁的增長潛力,但是還要看到的是,有相關數據表明,2018年以來,彩電大屏化速度有所放緩,消費者越來越集中于選擇某一尺寸的電視--小尺寸彩電向40英寸聚集,中尺寸段向50英寸聚集,而大尺寸向65英寸聚焦。所以,行業在一味求大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消費者的實際消費需求,最大程度上做到供需匹配。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