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化妝品已成為家庭常備的日用消費品。
而隨著人們對美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化妝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與化妝品行業有關的建議、提案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全國兩會上,對促進我國化妝品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9年全國兩會,我們希望代表委員們一如既往地關注化妝品行業的熱點、難點問題,共同推動“美麗產業”的健康發展。
產業規模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化妝品行業獲得快速發展,取得驕人業績。
1980年,我國獲得生產許可證的化妝品企業僅70余家,2017年增至4000余家;行業整體年均增幅保持在兩位數,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化妝品消費國。與此同時,2017年我國化妝品已出口世界200余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金額達200億元。
盡管近年來遇到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監管形勢趨嚴,以及我國經濟下行、產業轉型升級、預期的消費升級尚未呈現等多方面壓力的疊加,但我國化妝品行業仍保持快速穩定的增長。統計顯示,2013年~2017年,我國化妝品行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02%;2018年預計仍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充分顯示了我國化妝品產業作為“朝陽行業”的活力。
監督管理逐步完善
隨著化妝品產業的發展,我國對化妝品質量安全的監管也日趨嚴格和規范。
一是政府管理職責更加明確。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的職責進行整合,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要負責藥品、化妝品、醫療器械的注冊并實施監督管理。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專設化妝品監督管理司,組織實施化妝品注冊備案、監督管理及相關工作。此次機構改革,包括首次組建化妝品監督管理司,不僅順應了黨和政府簡政放權、加強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督方向轉型的大勢,也解決了此前化妝品多頭監管、標準混亂的局面,進一步明確了政府管理職責。
二是化妝品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1989年經國務院批準現行有效的化妝品行政法規,也是我國化妝品監管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制度制定的基礎,在規范化妝品生產經營行為、加強化妝品監管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我國化妝品產業的快速發展,《條例》部分內容已不適應當前化妝品行業發展形勢。為此,監管部門積極組織開展了《條例》的修訂工作,于2018年形成《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草案)(第二次書面征求意見稿)》,有望今年出臺實施。與此同時,化妝品相關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也將隨之相繼出臺發布。
共性問題尚需改進
一是化妝品人均消費較少,市場有待挖掘。雖然目前我國化妝品市場規模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但從人均化妝品消費額來看,我國還遠遠落后于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人均消費化妝品為1980元/人、美國為1813元/人、韓國為1700元/人、巴西為868元/人,而我國僅為262元/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國民整體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化妝品消費還不能超出這個大環境的束縛;另一方面是我國的化妝品市場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擴大。
二是行業發展水平較低,民族品牌建設有待加強。目前,我國有4000余家化妝品生產企業,但是中小企業偏多,規模相對較小;研發力量與自主創新實力偏弱,具有自主創新技術的知名民族品牌產品較少;整體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特別是民族自有品牌更有待振興。數據顯示,我國化妝品整體市場的集中度不高,2017年我國化妝品行業排名前十的企業,市場份額僅占不到40%,而在美國則是70%。另外,根據對我國高端化妝品市場的統計,雖然2017年國產品牌的銷售金額同比增長4.7%,但市場占有率卻從2016年的10%下降到2017年的9.2%,遠落后于跨國公司品牌。
三是審評審批速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相關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化妝品產品具有季節性、時尚性強,品種多、批量小、銷售周期快,配方和標簽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較為頻繁等特點,而目前化妝品新原料的審批以及新產品的審批和備案等行政許可手續,在適應化妝品行業特點以促進創新、品牌建設方面還有改進空間。
期待更多利好政策
在過去幾十年里,我國化妝品產業取得長足的發展與進步。隨著公眾消費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國化妝品消費市場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尚有巨大的發掘空間。然而,如何促使本土化妝品向高端、高質量的方向發展,如何加快民族自有品牌的建設仍是需要關注的課題。
從全球范圍看,化妝品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對本土化妝品產業的發展都較為重視,并給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因此,建議我國政府也從國家層面為化妝品產業的發展出臺一些鼓勵和扶持政策,讓化妝品產業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是支持自主品牌企業,加強品牌宣傳工作。建立健全化妝品自主品牌評價指標體系,對按照評價體系評出的優秀自主品牌企業,由中央財政或地方財政給予一定的扶植政策,提升產業集中度,促進產業升級;同時,積極宣傳國內化妝品的產品特色和優勢,增強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化妝品的消費信心。
二是支持企業技術研發,加強科研能力建設。對從事前沿技術研發的化妝品企業,給予專項財政扶植政策,提高企業自主研發的積極性;對擁有獨立研發機構、有較強科研基礎的企業,在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助力企業提高科研能力。
三是鼓勵產品創新,支持民族特色化妝品生產。鼓勵開發融入中國特色元素以及展現東方文化的產品,將其與具體品牌相結合,提升其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通過對具有我國傳統特色元素的化妝品研究和應用給予一定財政補貼的政策,支持我國民族特色化妝品的開發與生產。
四是弱化事前審批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化妝品產業的特點,減少新原料、新產品的審批、備案環節,縮短審批、備案時間,尋求質量與效率的平衡點,減輕企業市場競爭負擔,釋放競爭活力,提升技術和產品創新的活躍度。(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供稿)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