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市場形勢嚴峻,企業轉型升級任務緊迫,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遲早會被市場淘汰,而抵御市場下滑的最好武器就是改變舊模式、摒棄老套路。業內人士認為,家電企業的當務之急是如何順應大牌領跑、高端領航的趨勢,抓住品質消費的風口,調結構、促增長。
近日,中國家電研究院和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聯合發布了《2019年中國家電行業一季度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1834億元,同比下降3.1%;在傳統品類中,多數產品銷售出現下滑。專家分析認為,家電市場陷入下行“危機”,亟待破局轉型,未來或將依托產品創新不斷突圍。
行業亟待破局轉型
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理事長彭寶泉在日前召開的2019中國家電流通大會上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家電市場出現下滑態勢,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累計達8327億元(包含25個常見品類),同比增長1.5%,僅為2017年增速的1/7。從企業層面來看,截至今年3月底,家電行業49家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18年財報和2019年一季度財報,從整體上看,家電市場容量增速放緩,“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特征明顯。
據介紹,家電市場遇冷并非沒有原因,一是受房地產市場傳導影響,新增需求受阻;二是在經過高速普及期后,更新換代需求釋放緩慢;三是家電消費回歸理性,用戶購買流程加長。奧維云網董事長文建平表示,家電市場持續低迷,行業整體壓力增加,亟待破局轉型。家電市場從1.0時代的快速普及期發展到2.0時代的普及與升級并存期,現已進入結構升級的3.0時代。
“從國內市場看,我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已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面對消費發展新趨勢,家電企業和家電流通企業創新發展的任務更加緊迫。”商務部原副部長姜增偉表示,在過去40多年的時間里,家電行業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未來還要面對“好不好”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家電企業的研發投入還很不夠。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費者對家電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家電企業要緊緊圍繞質量這條生命線,加大研發投入,以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滿足人民對品質消費、品牌消費的需求。
家電市場多變的銷售渠道、消費需求和多樣的競爭手段,倒逼著企業不斷進行產品結構升級,尋求更大的市場增量。
創新較量不斷上演
行業增速放緩,企業以價格競爭驅動銷量的路數被逐漸摒棄,各品類從打價格戰上升到了打價值戰,開始結構調整、主動探尋、滿足消費者的品質需求。近年來,家電產業擁抱互聯網時代而釋放出來的“智能化戰略、智能化產品、智能化轉型”較量不斷上演,并釋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新能量。
海爾集團副總裁、首席市場官李華剛表示,今年家電市場形勢將更為嚴峻,家電行業轉型升級任務迫切,這也給所有家電企業敲響了警鐘——家電品牌必須不斷創新發展以適應市場變化,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遲早會被市場淘汰。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院長劉挺認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日漸深入以及需求側對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溝通供需兩側的商貿流通領域愈發顯現出蓬勃活力。線上線下渠道的不斷融合、新零售業態的不斷演化,契合了目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新一輪刺激消費政策的發布是我國家電市場發展的新機遇,也是開啟新篇章、新周期的明確信號。
彭寶泉認為,抵御市場下滑的最好武器就是改變舊模式、摒棄老套路。他認為,傳統家電零售企業的新零售并不僅僅是線上線下融合全渠道零售。當務之急是如何順應大牌領跑、高端領航的趨勢,抓住品質消費的風口,調結構、促增長。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為家電流通企業的創新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機遇。姜增偉表示,長期以來,“引廠進店、聯營扣點”已成為實體家電流通企業普遍采用的經營模式,企業自營模式發展非常緩慢。很多家電企業不了解市場,對消費數據的掌控非常有限,更談不上大數據了。但移動互聯網特別是移動支付的發展,給實體流通企業的數字化改造提供了可能。企業要加大技術投入,以店鋪數字化改造為起點,加快線上線下場景融合、渠道融合,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顧客消費行為,并通過分享數據、協同創新等方式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的供應鏈。攜手家電企業打造新產品和新品牌,在服務上游家電企業的創新發展過程中建立新的競爭優勢。(記者 祖爽)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