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LG Display在中國廣州建設的8.5代OLED面板生產線正式投產。該生產線是LG Display在韓國本土外建設的首條大尺寸OLED面板生產線。LG Display CEO韓相范表示,廣州工廠將與韓國坡州工廠一起成為OLED產業的“兩極”。
歷時兩年多完工的LG Display廣州工廠,初期產能為每月6萬片玻璃基板,2021年底最大產能將達到每月9萬片。2022年LG Display韓國坡州的10.5代OLED面板工廠量產后,OLED玻璃基板切割成的電視用面板年產能將達到1000萬片,OLED面板目前供不應求的困境有望緩解。
OLED新戰略基地呼之欲出
IHS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電視市場的銷售額占全球電視市場22.8%,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電視市場。2017年中國電視市場以25%的占比穩居全球電視市場第一。業內人士預計,中國電視市場主導全球電視市場的趨勢將持續到2023年。
政策利好有望在2019年推動OLED電視在高端市場贏得更多份額。1月份,國家發改委等10部委聯合印發了《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其中特別提到促進家電消費,包括支持綠色、智能家電銷售;促進家電產品更新換代,這為高端電視市場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與此同時,超高清視頻產業亦迎來政策利好。3月1日,工信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印發《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指出,按照“4K先行、兼顧8K”的總體技術路線,大力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和相關領域的應用,預計到2022年,中國超高清視頻產業總體規模將超過4萬億元。
在消費升級和政策刺激雙輪驅動下,OLED電視進一步獲得市場青睞,在全球2500美元以上高端電視市場OLED電視代替LCD電視的趨勢尤其明顯。根據IHS的數據, 今年第一季度全球OLED電視銷量為61.1萬臺,同比增長30%,同期LCD電視的增長率僅為2%。OLED電視去年的占有率為5.7%,2022年預計超過10.9%。
目前全球已經有包括創維、海信、康佳、長虹等中國廠商在內的15家電視廠商加入OLED電視陣營,2020年美國最大電視廠商Vizio也將加入OLED陣營。在全球電視廠商紛紛押注OLED之時,LG Display廣州8.5代OLED生產線的投產,對于緩解OLED面板供不應求具有重要意義。
LG Display韓國坡州工廠初期的月產能為7萬片玻璃基板,加上廣州OLED面板工廠9萬片玻璃基板的產能,以及韓國坡州未來的10.5代線產能,到2022年,LG DisplayOLED玻璃基板切割成的電視用面板年產能將超過1000萬片。
據了解,2013年大尺寸OLED面板銷售量僅為20萬片,2018年銷售量突破290萬片,今年預計為380萬片。隨著OLED電視面板出貨量的增加,LG Display大尺寸OLED事業部有望今年首次實現盈利。
迎來OLED發展“黃金十年”
LG Display自2006年在廣州投建模組工廠,2012年投建LCD面板工廠,在廣州平均每6年投建一座新工廠。圍繞LG Display模組工廠和面板工廠, LG Display廣州產業園區發揮“部件-面板-成品”的協同效應,形成了覆蓋面板上下游的產業集群,包括LG Display的OLED面板、LCD面板及模組生產工廠,以及創維等電視廠商的制造基地。
據悉,廣州OLED工廠主要生產4K超高清55英寸、65英寸、77英寸等大尺寸電視用OLED面板,初期玻璃基板產能達每月6萬片,2021年底最大產能將達到每月9萬片。
IHS預測,全球OLED電視用面板規模2020年達到550萬片,2021年達到710萬片,2022年將突破1000萬片。除了高端電視市場, OLED面板近年來在高端商用領域和車載顯示市場迅速崛起,透明櫥窗等OLED產品不但具備優秀的畫面,同時還具備極高的觸控精確度,可應用于服裝商場等各類商用空間展示。
全球5G商業的加速也給OLED產業帶來一個全新的巨大市場。2020年東京夏季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將使用8K進行轉播,有望成為產生高清畫質內容的“引爆點”;另一方面,5G的數據處理高速度及大容量將帶來更多嶄新的應用場景。
由于自發光的優勢,OLED能在像一張紙一樣的厚度中實現圖像顯示,并具有輕便簡潔的結構。憑借廣視角、可彎曲等特點,OLED能運用到車載電子、商用顯示、智能家居、可穿戴等眾多領域。很多業內人士相信,OLED產業有望迎來發展的“黃金十年”,廣州8.5代OLED線的量產將成為起點。(記者 江勇)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