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監測分析與應對引導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已成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之一。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科學通報》雜志2017年第11期刊發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政策與信息研究室主任李祥洲研究員的輿情監測分析團隊撰寫的《2016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測與分析》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團隊通過對全年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信息的實時監測及風險隱患研判,分析研究了 2016 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特征。《報告》表明,公眾高度關注農產品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對農產品營養功能關注度及相關謠言、科普宣傳十分關切。
據了解,《報告》對政策法規措施類、質量安全問題事件類、惡意攻訐類、消費指導類、科技進步類、科學缺陷類及其他共七個大類做出了信息統計,共監測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輿情信息220萬余條。經過篩選、研判、加工,獲取值得關注的境內外輿情信息(樣本)1043條。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監管進入新階段,網絡輿情走勢總體平穩向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解讀不斷深化,公眾對農產品營養功能關注度持續提升;禁限用農獸藥的違規使用仍然是媒體及公眾關注的焦點,養殖產品抗生素濫用問題輿情走高;“三微一端”進一步主導社會輿論議程,傳統權威媒體及其融媒體產物是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交流的主要陣地。
數據顯示,2016 年監測到國家或地方出臺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政策法規與制度措施”的輿情數量最多,共計260條,占同類輿情的 52.95%,較2015年增加了5.48個百分點,增幅顯著;負面輿情(包括質量安全問題事件類)占比 22.44%,占比數連續 3 年下降,較 2015 年下降了 4.69 個百分點。其中,“違禁農獸漁藥殘留超標”和“制假售假及違法違規加工”類輿情自 2013 年以來一直是負面輿情的最主要構成。值得注意的是,中性輿情中有關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科普宣傳、辟謠類輿情信息較 2015 年顯著增多,特別是針對近年來反復多次炒作問題的科普解讀,受到網民的普遍歡迎。
2016 年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媒體報道中,“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關鍵詞出現頻次最高。“農藥”、“獸藥”分別出現了90次和24次,“殘留超標”出現58次,反映出公眾對農產品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的高度關注。“農藥”、“辟謠”、“避孕藥”等關鍵詞出現頻率也引人注目。分析發現,輿情中所涉及的“避孕藥”多是由于消費者乃至部分媒體從業人員缺乏生物學常識所致,產生諸如無籽瓜果是抹了避孕藥的誤解。
與此同時,2016 年農產品質量安全負面輿情涉及較多的高敏農產品包括有機農產品、蜂蜜、牛肉、蔬菜、水產品、豬肉、雞蛋、茶葉、草莓和豆芽等。高敏危害因子有農獸藥殘留超標、動物疫病、避孕藥、沙門氏菌感染、違規使用抗生素、瘦肉精、孔雀石綠、防腐保鮮添加劑等。
《報告》通過對媒體信息源的監測可得知,“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視頻和新聞客戶端)已經成為網絡中反復炒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各類傳聞、傳言和謠言的發酵溫床,特別是微信朋友圈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件中的輿情傳播功能正在急速放大。由此也可以分析出農產品謠言發生的特征,即常以微視頻的形式出現并傳播。謠言視頻往往通過模糊關鍵信息(時間、地點、使用劑量等)的手法,將原本明顯缺乏常識的謠言包裝成看似有理有據的“新聞發現”,賺取點擊量。
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分析團隊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政策與信息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祥洲表示,從近年來輿情監測的數據來看,有關謠言、不實傳言的輿情數量占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公眾的擔憂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造謠、傳謠提供了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說,公眾對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消費科學常識還缺乏了解,特別是受部分媒體(包括相當一部分自媒體)惡意炒作的影響,網民偏聽偏信,有罪推定,極易引發輿情災害。”他提到,給無籽瓜果涂抹避孕藥、塑料紫菜等謠言就是如此。即使農業部專家、行業協會、權威媒體紛紛在辟謠,仍有網友對謠言深信不疑。
李祥洲指出,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的監測分析為回應社會關切,開展應對處置及輿論引導工作提供了先機。對此,李祥洲向相關部門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實時監測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效化解輿情風險。第二,對于監測獲得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尤其是負面輿情,必須及時組織分析會商,科學、深入分析研判,找準問題事件發生的性質原因,把握輿情發生發展的周期及關鍵節點,掌握輿情擴散的路徑,做到知彼知己,有的放矢。第三,強化輿情應對引導工作,及時采取精準有效措施。第四,進一步加大科學普及力度,不斷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水平。第五,對一些重點熱點問題,要及時跟進督察,做好善后處置工作。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