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一帶一路”赴千年之約 中國茶業踏上復興之路


    來源:中國食品報   作者:江娜 李競涵    時間:2017-05-27





      剛剛圓滿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讓千年絲路的輝煌穿越時空,在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上盛大重現。中國茶,曾經通過絲路傳播到世界各地,如今再度成為中國人友善而獨特的待客佳品,在“茶敘外交”中擔當主角。中國茶產業寄托著城鄉居民對健康生活的向往,更承載著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我國茶業正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大步邁進。


      脫貧致富發展茶產業是有力抓手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評價茶產業。


      4月的廣西昭平,高高低低的小土丘上,一排排茶樹沿山勢整齊地梯級而上,茵綠油亮,清香暗浮。40多歲的馬圣村農民黃金鳳在當地的有機茶園打工,一年能掙到兩萬多元,“我家里一畝地也種上了茶。現在白天來茶園上班,下班后照看自家茶樹,還能照顧老人孩子。”


      在昭平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九山半水半分田”卻擁有著森林覆蓋率超過85%所帶來的純凈空氣和清澈河流。近年來,很多像黃金鳳一樣的農民靠種茶,在家門口的青山綠水間實現了脫貧致富的愿望。


      據統計,茶產業多分布在南方山區,是當地的特色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集中產區茶葉收入占農民收入50%以上。實現農村的小康和脫貧攻堅目標,特別是大別山、武陵山、烏蒙山、滇西邊境山區等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大力發展茶產業是一個強有力的抓手。


      優勢劣勢茶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彰


      作為茶的原產地,我國在茶葉生產上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地位。


      不僅如此,與自然稟賦相生相伴、相得益彰,我國逐漸形成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長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綠茶、西南紅茶和特種茶等四大優勢區域。在茶圣陸羽《茶經》的誕生地浙江,氣候溫暖濕潤,朝云暮雨,十分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去年浙江茶園總面積295.5萬畝,形成了特色明顯、種類齊全的名優茶產業。


      而在河南省的大別山區和桐柏山區,氣溫適宜,雨量充足,盛產信陽毛尖、桐柏玉葉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傳統名茶,經過長期發展逐步擴大規模,在這片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最宜區,茶葉面積和產量都占到河南省的98%以上。


      從品類上看,我國生產的茶葉種類也是世界上最齊全的。“綠茶、黃茶、紅茶、烏龍茶、黑茶和白茶,世界六大茶類我國都有,而且,烏龍茶、白茶、黃茶和黑茶這四大類茶是我國所獨有的。”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告訴記者。同時,茶葉綜合利用也取得進展,茶葉提取物、超微茶粉、茶飲料、茶食品、茶健康產品等衍生產品豐富,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安溪鐵觀音、云南普洱、安化黑茶、安吉白茶……一批特色鮮明的茶品牌名聲鵲起,不僅在國內,在世界上也闖出了天地。據統計,2016年我國名優茶產量占45.8%,十年間提高15個百分點。茶葉企業呈現出集群發展態勢,云南大益普洱茶集團、四川竹葉青茶業公司、福建八馬茶業、浙江華發茶業等大型茶葉集團,規模逐步擴大,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


      近年來“中國茶”成績亮眼,然而困境也依然存在。據統計,國家工商總局核準注冊的茶葉類商標4萬多個,在國際市場上,我們與國外知名品牌的差距還很大。


      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的瓶頸如何突破?


      轉型升級以科技支撐借文化造勢


      壓力也是動力,挑戰可以化為機遇,我國茶產業的復興之路等不起,也慢不得。


      傳統茶業的現代轉型,離不開科技支撐。“現在我們這里的茶農幾乎每家都有采茶機,如果不搞機械化,哪有那么多人來采?”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下堡坪鄉蛟龍寺村村黨支書張啟權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據介紹,機采效率能達到人工采摘的10倍,還能多采夏秋茶,茶農的收益翻了一番,每畝收入四五千元不成問題。


      產茶大省浙江投入4000萬元,對茶樹新品種、名優茶機采技術、連續化生產線、精深加工產品研發等關鍵技術進行集中攻關和成果推廣,成果覆蓋全省2/3以上茶園,名優茶機采機制技術日漸成熟,茶產業勞動力依賴問題有望突破。云南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省機械修剪、采摘面積達400多萬畝次,機械割除雜草回田面積達100多萬畝次,年節約人工勞力1000多萬個。


      “當前茶葉生產為了追求產量,過度施肥的情況比較嚴重。據調查,我國茶園平均畝施氮量超過33公斤,其中化肥比例占90%左右,有機肥比例不足10%,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茶園土壤酸化,而且肥料的利用率較低,加重了環境負荷。”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楊亞軍表示。


      針對這一問題,農業部先后開展了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和果菜茶病蟲全程綠色防控試點。在茶葉生產優勢區選擇部分重點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綠色防控試點,在不同實施區域內通過對共性技術的組裝、集成、優化,構建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并進行區域示范和推廣應用。


      “你看,得到充分滋養的茶樹十分茂盛,土壤也比以前透氣松軟。”四川省邛崍市臨濟鎮黃廟社區村民孟宗財說,當地推廣“豬—沼—茶”的生產模式,有了自動化的沼液灌溉,村民大量減少了茶樹化肥的使用量。


      茶香也怕巷子深,加強品牌建設,更要會吆喝。今年3月,借助“一帶一路”機遇,廣西梧州六堡茶行銷首站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啟動,希望與世界各國“以茶會友”,開展茶文化交流、茶葉貿易等多領域合作。5月18日,農業部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全國20個茶葉主產省全部參展,47個國家代表出席,對于做強茶產業、做大茶品牌、促進農民增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意義重大。


      與茶產業發展相伴相生的,是茶文化的興起。近年來,茶文化組織、社團、展館、茶藝館、茶葉博物館紛紛建立,茶文化歷史文物古跡不斷被發現并得到保護,斗茶會、品茗會、品茶詩會等多種形式的茶事活動精彩紛呈,正在形成濃厚的茶文化氛圍,為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而且,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茶消費也逐漸走進年輕一代的生活,據阿里巴巴、網易等電商平臺統計,茶葉電商年交易量達上百億元。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在中國這個茶的故鄉,以茶待客不僅是日常禮儀,更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歷經千年,我們將再為世界奉上一杯氤氳清香的“中國好茶”。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我國茶業面臨的三大問題及對策

      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茶產業是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穩步擴大,產量和產值逐年增加,產業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一。然而,當前我國茶產業發展仍以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為主要發展方式,面臨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2017-04-19
    • 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國產奶可以放心喝

      3月25日,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國際論壇暨正大集團·安潔康·陶氏化學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
      2017-03-28
    • 2017年中國乳業將由規模增長向品質升級轉變

      隨著消費升級,行業已逐漸由規模增長向品質升級轉變。常溫酸奶、常溫乳酸菌飲料、低溫酸奶等產品更健康、附加價值更高,符合消費升級的方向,增速相對比較快。
      2017-03-29
    • 進口大米搶占中國高端宴會市場

      米飯像是食品界的“一股清流”,極少在大眾的注意力中當主角,雖然它一直是我們的主食。而臨近的日本總擅長在米飯上講出一些匠人的故事,并與健康息息相關。所以,赴日游火了的同時,日本大米的出口也是水漲船高。
      2017-04-10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