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行業集體漲價狂歡后,啤酒企業終于按捺不住了,幾大啤酒巨頭紛紛提價,眾多業內人士認為,啤酒行業從整體來看已經進入了一個利潤調整期,未來銷量下滑幅度會逐漸減小,甚至出現銷量微增長。從各大企業目前的情況看,2018年的經營目標都劍指營收和利潤,同時產品在高端和超高端市場的布局會越來越常態化,消費者對啤酒的價格敏感度相對于前幾年有所弱化,整體啤酒企業的贏利情況正隨著競爭格局的定型呈現向好趨勢。
在白酒行業集體漲價狂歡后,啤酒企業終于按捺不住了,從去年12月份開始,幾大啤酒巨頭紛紛提價。眾多業內人士認為,漲價需要產品升級的支撐,我國啤酒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階段,消費升級將成為行業發展新機遇。而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卻顯示,啤酒行業2017年產量下降和進口量增長的狀態依舊延續,這反映了啤酒行業怎樣的發展態勢呢?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2月我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完成產量254.2萬千升,同比下降4.6%;而2017年1月至12月,啤酒行業累計產量4401.5萬千升,同比下降0.7%,這是自2014年以來我國啤酒年產量連續第四年下降。而與國產啤酒產量下滑相對應的是進口啤酒數量的增長,數據顯示,2017年12月我國進口啤酒5.26萬千升,同比增長8.8%。2017年1月至12月進口啤酒71.6萬千升,同比增長10.8%。
業內人士分析,從2014年開始,國產啤酒在經歷了連續25個月的下滑后自2016年8月轉為增長態勢,但進入2017年之后,啤酒行業只在5月6月7月三個月出現正增長,其他月份仍在下滑,全年來看整體產量延續了下滑態勢,行業疲態未去。
不過近來啤酒市場可謂漲聲不斷,燕京、青島、華潤等幾個主要國產啤酒品牌都加入了漲價的行列。今年1月8日華潤啤酒在港交所公告稱,在一些區域對部分產品適度調整價格,以舒緩成本壓力。而華潤啤酒并不是第一個進行漲價的啤酒企業。
此前的2017年年底燕京啤酒就發布公告稱,自2017年12月1日起對460ml的7°燕京本生啤酒終端進貨結算價格順漲3元/箱,單瓶零售價格順漲1元/瓶。2018年1月5日青島啤酒發布澄清公告宣稱,公司擬對部分區域的部分產品進行價格上調,并非全部產品,擬漲價部分的平均漲價幅度不超過5%。
對于漲價的原因,燕京啤酒、青島啤酒和華潤啤酒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所面臨的包裝材料價格上漲和生產成本增加等原因。業內人士分析,企業面臨的成本上漲涉及因素較多,包括了運輸成本、原材料價格、人力成本、運營費用以及2017年以來尤為明顯的包裝成本等。不過,在一些行業專家看來,啤酒巨頭有了漲價的底氣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行業有了復蘇跡象。
對此,啤酒行業專家方剛表示,啤酒行業的回暖情況不能僅看啤酒行業的產量數據,很多啤酒企業近幾年已從之前的追求銷量轉為追求利潤增長。此外,還有200多家小型啤酒企業,雖不具規模,卻占據了國內啤酒市場20%的份額。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我國啤酒企業的利潤情況確實有所好轉。據海通證券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啤酒上市公司實現收入同比減少0.8%,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加6.75%。歐睿咨詢報告也顯示,2013年以來我國啤酒市場的銷售量逐年下滑,但銷售額卻在逐年增長。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啤酒行業從整體來看已經進入了一個利潤調整期,未來銷量下滑幅度會逐漸減小,甚至出現銷量微增長。從各大企業目前的情況看,2018年的經營目標都劍指營收和利潤,同時產品在高端和超高端市場的布局會越來越常態化,消費者對啤酒的價格敏感度相對于前幾年有所弱化,整體啤酒企業的贏利情況正隨著競爭格局的定型呈現向好趨勢。
從終端銷售情況來看,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商超、電商依然是啤酒銷量實現的重要路徑,尤其是在拐點季節。此外傳統餐飲渠道的價格布局也發生了變化。
當然,漲價除了出于沖銷成本的考慮也需要產品升級的支撐。瑞銀分析師認為,中國啤酒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階段,預計2017年至2020年中國啤酒行業利潤將實現28%的年復合增長率,而動力來自高端化趨勢加快,以及中國啤酒企業的資產合理化;長江證券研報同樣認為,消費升級成為行業發展機遇。
而事實上,市場上中高端產品地位已日益凸顯。如青島啤酒2017年上半年總銷量為453萬千升,其中以“奧古特”等為代表的高端產品銷量實現90萬千升。重慶啤酒2017年前三季度營收26.87億元,同比增長19.91%,其中中高檔產品的收入占比已達85%。
啤酒巨頭們近年來也一直在進行紛紛關停低端產能的調整。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嘉士伯關閉17家工廠,旗下重慶啤酒自2015年來已關停或轉讓11家工廠;百威英博在2016年3月關閉浙江舟山工廠;珠江啤酒也關閉了生產普通低端瓶裝啤酒的汕頭工廠等。
對此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徐暉認為,生產成本倒逼行業漲價,各大啤酒品牌在價格趨同后,行業格局將發生改變,并出現多層次的新消費格局。同時,這也將迫使啤酒企業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以獲取更大利潤。(記者 周子荑)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