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4-10





      有的茶大約是用來炒作而不是用來喝的。比如,1斤幾千元到數十萬元的巖茶。據新華社報道,近年來武夷巖茶價格持續攀升,各種貼著“大師”“山場”標簽的巖茶充斥市場。

      報道標題里有個字很精準:炒。茶葉當然是炒出來的。少年時,常見母親摘了野茶,在自家的土灶鍋里,炒出一鍋綠茶,很好喝,而專業的制茶,更是將炒茶技藝發揮到絕佳的程度。但如今出現在我們視野里的這些“奢侈品茶葉”,卻是以標簽、概念“炒”出來的。對此亂象不能不警惕。

      中國的茶葉,門類眾多。而巖茶,則是福建特有的一種茶葉,主產區為武夷山茶區。所謂“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詮釋的是巖茶生存環境的奇特和采摘的不易。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力推“巖茶”概念并無不妥,定價高一點也不奇怪。但是巖茶本身的制作過程并沒有多奇特,和多數茶葉的制作相類,無非做青、揉捻、炒青、初烘、復焙等程式。

      要炒出好茶的確需要憑借炒茶師傅的技藝。同樣的茶葉,能不能炒出佳品,考驗的是眼力、手力和“心力”。因此,“藝高價高”可以有,但玩起唬人的天價,那就過頭了。何況把雜七雜八的茶葉也“包裝”為巖茶,本身就是欺詐行為。

      據了解,不少外地茶商或是到武夷山收購散裝茶葉,或是掛靠武夷山的茶企,或是將外地茶葉運到武夷山加工,然后貼上武夷山特定山場標簽,通過夸大渲染,忽悠消費者,賣出高價。所謂大師巖茶來路竟然如此不正。

      很多報道都提及,一些地方,資深炒茶師越來越少,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但是某些不良商家,正在批量生產各種大師:從1斤六七千元的小罐巖茶,到1斤一二十萬元的精品茶,形形色色的“大師”簽名印在茶葉包裝上。

      概念先行,是炒作的套路,或者是通病。但茶葉的制作和銷售,玩不得虛頭。一個源于茶文化和現實環境的概念,值得肯定,但由不得生搬硬套、胡吹一通。茶葉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茶飲講究一個淡泊,如此吃相難看,如此不擇手段,真是對源遠流長的茶文化的大不敬。市場之事,遵循的是市場規律、規則。喝到肚子里的該是茶韻,而不是虛假的價格。

      就此亂象而言,需要正本清源:定價上,需要擰去水分;命名和推廣上,需要求真務實。整治茶葉市場的亂象,先得把偽大師及其利益鏈給“治”了。這不僅僅是為了呵護某個地方茶品牌的聲譽,更是為了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馮孔)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我國茶業面臨的三大問題及對策

      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茶產業是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穩步擴大,產量和產值逐年增加,產業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一。然而,當前我國茶產業發展仍以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為主要發展方式,面臨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2017-04-19
    • 借“一帶一路”赴千年之約 中國茶業踏上復興之路

      剛剛圓滿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讓千年絲路的輝煌穿越時空,在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上盛大重現。中國茶,曾經通過絲路傳播到世界各地,如今再度成為中國人友善而獨特的待客佳品,在“茶敘外交”中擔當主角。
      2017-05-27
    • 一罐紅茶不夠沖一泡 “過度包裝”何時休?

      茶葉大包裝套著小罐子,一罐紅茶還不夠沖一泡;保健品豪華包裝價格差數倍,銷量卻超過普通包裝。記者近期走訪發現,市場對“虛胖”包裝的追求已有所扭轉,但在一些定價不夠透明、送禮需求較大的過度包裝“重災區”則出現一些新...
      2017-06-02
    • 普洱茶市場:毛茶、成品價格倒掛

      由于天氣原因,今年普洱茶原材料大幅減產,記者在近日舉行的廣州茶博會了解到,普洱茶毛茶(即毛料、原料)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35%~40%,高端原材料價格漲幅在50%左右,然而茶葉市場整體行情仍在低位,毛茶與成品茶價格出現倒掛。
      2017-06-07

    熱點視頻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國人民銀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國人民銀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