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我國母嬰行業進入黃金時代。越來越多的媽媽意識到添加輔食的重要性,從生長發育的角度來說,4—6個月的嬰幼兒需要的營養增多,單純從母乳或配方奶粉中獲得的營養成分已經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求,輔食的添加可以幫助嬰幼兒及時攝取均衡、充足的營養,還能鍛煉其吞咽、咀嚼能力。
數據表明,全球嬰幼兒奶粉與輔食的市場份額對比鮮明,如俄羅斯奶粉是輔食的2.4倍,德國是1∶1,而中國奶粉是輔食的6.6倍。從滲透率來看,歐美國家的輔食滲透率大約是80%,中國只有20%。由此可見,市場潛力巨大。
嬰幼兒輔食市場持續擴大
嬰幼兒輔助食品,簡稱輔食,是指供給6—36月齡嬰幼兒食用的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和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以及6—36月齡嬰幼兒及37—60月齡兒童食用的輔食營養補充品。
《嬰幼兒輔助食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對嬰幼兒輔食做了明確分類,生產企業按分類申請生產許可證,申證類別為特殊膳食食品。類別名稱為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其他特殊膳食食品(輔食營養補充品)。
從品類構成來看,嬰幼兒輔食產品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以米粉和面條為主的飽腹類輔食;二是以餅干為主的副食品類輔食;三是以果泥和菜泥為主的佐餐輔食。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來講,對于谷物類食品的接受、吸收往往都會更好,目前消費者對嬰幼兒輔食的關注更多的是放在米粉上,其他細分產品相對弱勢。
就全球來看,嬰幼兒食品行業處于成長期,全球每年有1.3 億新生兒出生,嬰幼兒食品市場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2017年全球嬰幼兒輔食需求規模為208.3億美元,同比增長12.41%,預計到2020年全球嬰幼兒輔食市場規模將達到263.9億美元。
從嬰幼兒輔食的銷售狀況來看,美洲市場嬰幼兒輔食消費金額約占全球市場總量的30.91%,且輔食幾乎等同奶粉規模。歐洲地區雖然消費水平處于全球前列,但是受低出生率的影響,嬰幼兒輔食消費群體規模不大,目前僅占全球消費總量的11.48%。非洲地區作為全球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區域,受醫療衛生水平改善以及經濟環境轉好的影響,近來,嬰幼兒輔食市場發展較為迅猛。亞洲地區是全球最大的嬰幼兒輔食市場,占到全球銷量金額的42.86%,主要得益于該區域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較高的人口出生率,在消費能力與消費意識雙重改善的促進下,亞洲地區以我國為主的嬰幼兒輔食市場延續著快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開始嚴格監管、制定標準及規范以及母嬰消費習慣的改變,推動嬰幼兒輔食規模持續上升。2018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嬰幼兒輔助食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7版)》,2018年6月30日起,未取得嬰幼兒輔助食品類別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不得生產嬰幼兒輔助食品。同年6月21日,國家衛健委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中鎘的臨時限量值為0.06mg/kg。
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嬰幼兒輔食市場規模僅為35億元,2017年已達158億元,年均增速20%,2018年的市場規模接近200億元。預計未來5年,我國嬰幼兒輔食行業仍將保持15%—20%的增速增長。
今年6月,國務院食安委印發的2019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明確要求,嬰幼兒配方乳粉和輔助食品生產企業自查率達到100%。這也意味著我國嬰幼兒輔食相關監管將參照嬰幼兒配方奶粉,進一步全面收緊。這些舉措對促進嬰幼兒輔食行業規范化、企業正規化和產品質量化、標準化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
高端化、有機化趨勢更為明顯
對于嬰幼兒食品這個特殊的品類,以及嬰幼兒這個特殊的消費人群,消費持續升級仍然明顯。近兩年,嬰幼兒輔食高端化、有機化趨勢明顯。事實上,有機早已不再是嬰幼兒食品里的新概念,安全、天然的有機食品概念將繼續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新生代父母更青睞于有機輔食帶來的品質體驗。《中國食品消費及創新趨勢白皮書(嬰幼兒部分)》顯示,嬰幼兒食品中有機比例逐年攀升,2013—2018年,嬰幼兒奶粉和嬰幼兒輔食品類中有機產品的比例逐年攀升,2017—2018年比2013—2014年同期增長了122%,在嬰幼兒輔食領域,有機升級更為明顯。
此外,在《2018年雙十一天貓母嬰消費主力品類、趨勢品類、機會品類》中也提到,有機輔食作為機會品類,雙十一期間成交量增長了741%。可見,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的收入不斷提高,消費者投入了更多的關注給自己的孩子,作為寶寶的第二餐,消費者愿意投入更多費用,使用周期會不斷變長,且更注重輔食產品的品質和質量。
2018年之前,一部分優秀的輔食企業抓住市場紅利嚴把質量關,贏得了母嬰渠道和消費者的信賴與口碑,繼續快速發展。面對國內嬰幼兒輔食市場的快速崛起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內外龍頭品牌都在追求品牌升級,涵蓋了產品升級、實驗室升級、產線升級、服務升級等諸多方面。特別是輔食各項政策實行后,行業加速優勝劣汰,但目前的中國低端市場,產品仍魚龍混雜。而在中高端市場,只有少數幾家企業通過差異化和品牌化建立起嬰幼兒輔食品牌的良好形象,獲得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情報通數據顯示,在2018年嬰幼兒食品線上市場格局中,有7家輔食品牌較為突出,分別是嘉寶、亨氏、小皮、方廣等。其中,僅有方廣和英氏兩個品牌為國產品牌。可見,在輔食的選擇上,消費者更傾向于進口品牌。
母嬰店和電商是主要零售渠道
消費者在購買嬰幼兒輔食的渠道選擇上,其實與奶粉并無不同,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同時也為了可以得到育嬰專家的指導和幫助,消費者更傾向于在專業的母嬰用品連鎖店或主流電商平臺購買食品。《中國嬰幼兒輔食產業發展藍皮書》數據顯示,在輔食零售渠道中,輔食整體零售份額排名第一的是母嬰實體店,占比為46%,而電商渠道也達到了30%。但是與奶粉渠道不同的是,消費者在購買輔食上,首次會選擇母嬰實體店,占比達到60%,遠超電商渠道的20%,但是在后續購買中,一部分消費者會傾向于電商渠道。
在輔食崛起的當下,一批優秀輔食企業已開始進行渠道多元化布局。從2018年線上數據來看,天貓和京東也是嬰幼兒輔食的主要銷售平臺,其次則是考拉,考拉的崛起主要是因為很多家長喜歡購買國外進口嬰幼兒輔食,從而帶動了海淘和跨境電商蓬勃發展。
再說線下渠道,輔食零售作為非標品,毛利高,擁有更大的溢價空間,能有效為門店提升盈利能力。但在大多數母嬰店,目前輔食的銷售占比約為3%,樂友和孩子王能達到6%—8%,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對于輔食品牌和母嬰門店而言,必須要意識的現狀是:其一,工業化生產的輔食對目前的消費者而言還不是必須購買的產品,一二線城市的認知教育較高,但低線城市的滲透率還相對較低,對輔食的認識大多都局限于自制;其二,輔食的客單價相對較低,難以快速增長,但通過與消費者有效的溝通和銷售渠道的優化,市場購買力將會有所增長。
總體上,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年輕父母對于對孩子的飲食質量、飲食營養的投入更加重視,追求高附加值、高品質的輔食,中國輔食市場會繼續高速發展。但渠道和消費者都在變化,輔食品牌需要考慮到消費者偏好,優化銷售渠道,提供更為豐富、優質的產品,不斷調整發展戰略適應市場需求。品質、品牌、渠道齊頭并進,才能在中國嬰幼兒輔食市場中打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名片”。(趙洋藝 綜合整理)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