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網絡直播 促進非遺活態傳承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15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用好優質文旅類主播等“互聯網+”人才,為非遺傳播“納新”。應鼓勵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門與熱門主播合作,邀請其推介城市、景區、地方歷史文化,為當地特色非遺項目“引流”“獲客”。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分布廣泛,這是我國一筆寶貴的財富,蘊含著大量開發優質特色文旅資源的潛能。近年來,在社會、政府和非遺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非遺+演藝”“非遺+飲食”“非遺+特色村鎮”等業態紛紛出現,為非遺發展、傳播、傳承奠定了良好基礎。尤其是隨著網絡直播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許多非遺傳承人在數字時代“乘風破浪”,依托互聯網平臺,開設直播間進行文化展演,令非遺煥發出青春活力與光彩。

      廣東粵劇院院長、粵劇非遺傳承人曾小敏通過網絡直播再現經典粵劇《白蛇傳·情》,吸引超2200萬人次在線觀賞;“90后”女孩胡雪菲在線演奏箜篌,兩年來獲得70多萬人關注……在直播等新興媒介形式的助力下,傳統文化“火”了起來。在互動中,觀眾也自發用點贊、打賞等方式表達喝彩,激勵主播帶來更多更優秀的作品。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機制,直播打賞已然成為促成非遺活態傳承的一枚“點金石”,成為非遺傳承人重要的收入來源和經濟保障。

      非遺沉淀著悠悠底蘊,承載著文化自信,但由于地域和傳播等限制,與大眾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距離,很多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自然就難談喜歡。互聯網直播等方式,極大地拓寬了非遺的傳播邊界和受眾范圍,為非遺傳承人和受眾之間搭起了橋梁。近來頗受年輕人推崇的“圍爐煮茶”,就源于云南非遺“火塘烤茶”,正是因為在直播、短視頻中走紅,推動了其活態傳承。

      現在,“國風”“國潮”廣受追捧,表明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在尋找民族文化認同、精神認同,讓傳統文化蘊含著的精神成為自己精神價值的一部分,這對于非遺的活態傳承來說非常重要。

      在我國眾多非遺項目中,不乏與現代風雅文化或生活方式相契合的項目。只有從重保護、輕推廣的非遺傳承模式轉變為保護、推廣并重的傳承模式,尤其是注重非遺直播人才的培養,充分利用直播等立體化傳播方式,打破空間壁壘,創造年輕人易于接受的產品形式,才能將非遺魅力傳遞給更多民眾。(關育兵)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以非遺貿易促進非遺傳承

      以非遺貿易促進非遺傳承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入選的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有39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有4批,共計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有五批,共3048人。
      2018-06-07
    • 武強傳承發展非遺項目年畫走向產業化

      武強傳承發展非遺項目年畫走向產業化

        作為木版年畫藝術之鄉的河北省武強縣,自從武強年畫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遺文化遺產后,縣委縣政府對這一非遺項目在大力保護的基礎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狠抓了傳承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8-06-12
    • 中國絲綢博物館在莫斯科講述中國非遺故事

      中國絲綢博物館在莫斯科講述中國非遺故事

      中國絲綢,燦若煙霞,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用“絲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形容杭州當地絲織行業的高超技藝,杭州絲綢曾隨著古代“絲綢之路”走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如今再次來到俄羅斯一展芳容。
      2019-04-24
    • 亞洲非遺精品 共承匠心之美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于5月在京開幕。大會期間,北京舉辦多項文化活動,展現亞洲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學互鑒平臺
      2019-05-17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