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非遺精品 共承匠心之美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5-17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于5月在京開幕。大會期間,北京舉辦多項文化活動,展現亞洲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學互鑒平臺。5月16日,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主辦的“文明匠心——亞洲非遺大展”在京開幕,此展匯聚了亞洲各國非遺手工藝術精品,展亞洲手工匠人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在這場既是非遺作品展,也是非遺活態展演的亞洲大展上,有來自日本的陶瓷,韓國的斗笠、紙藝,尼泊爾的銅器,泰國的木偶、陶瓷,哈薩克斯坦的冬不拉、掛毯,馬來西亞的扎染、藤編以及中國知名非遺藝術家白明、姚建萍、張大豐、陸斌等共14個國家和地區的30位手工非遺藝術家的匠心之作亮相,作品達310件。同時,亞洲各國的20位非遺大師齊聚現場,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現場展演,使觀者“零距離”感受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通過交流互動真實觸碰亞洲非遺之美。展廳中央,獨具特色的“亞洲客廳”,以傳統中國文人書房形式與亞洲各國非遺之作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展覽通過器物之美彰顯亞洲活力,以對話、交流的方式向世界傳遞博大自信、古老鮮活亞洲的主旨精神,也對本次“亞洲文明對話”“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的主題做了回應。

      地貌和氣候的多樣性,賦予亞洲文明的多樣性,使其順理成章的成為文明的策源地;不同的工藝器物,承載了豐富的傳統和悠久的文明積淀。在漫長的歷史中,亞洲匠人們養成了不屈隱忍、互助互融,相濡以沫,尊重重視和諧的文化,在兼收并蓄中活學活用。“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滲透將我們的心靈彼此相連,在各類文藝作品中,均能找到對方的影子。”藝術家代表在展覽開幕式上說。這些凝聚“匠心”的非遺之作,無不彰顯亞洲的文化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對于人們閱讀亞洲文明的兼容并蓄,佐證亞洲文明的互鑒融合,激勵對亞洲文明內涵的深入研究,從而進一步堅定亞洲的文化自信,并且將亞洲的文化價值、東方智慧更好地運用于“一帶一路”文明之路的建設,運用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進步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相關負責人表示,亞洲文化的多樣性仍在豐富,亞洲人民創造力的源泉仍在奔涌。共同搭建亞洲非遺大展這一平臺,是持續展開亞洲文明在全世界都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藝術對話,能夠喚起更廣泛的亞洲人民為共同秉承的文化傳統所驕傲、自豪,共同繼承和發揚亞洲文明成果,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讓地區發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

      此展由北京中展丹青展覽有限公司、北京唐影眾線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承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支持,FA設計師公社贊助,展期至5月28日。


      轉自:中國文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