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非遺走向海外,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6-30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非遺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中國有效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講好非遺故事,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融合創新


      提高非遺傳播聲量


      武術、榫卯、龍舞、皮影戲……打開一些海外社交媒體網站,在中國文化專題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視頻產品熱度居高不下。千萬級的播放量、百萬級的點贊數體現了中國非遺的影響力。評論區里,各國網友用不同語言參與互動,表達對中國非遺的熱愛:“中國有太多令人驚嘆的文化瑰寶。”“這才是真正的藝術!”


      2004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截至去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拓展傳播渠道、創新非遺品牌、更新表達方式,中國不斷探索非遺可持續發展之路,讓非遺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見證者與講述者。


      將米粒大的陶泥放到微型拉坯機上,用指尖捏出花瓶的形狀,再用竹簽、鑷子精雕細琢。輕執毛筆上色后,再在花瓶中插上一朵小花,一個微型陶藝作品隨即完成。高超的技藝讓江西景德鎮陶藝師傅王文化走紅海外,相關視頻的海外累計播放量超過1億。“希望陶藝能夠引起國外受眾對非遺的興趣,讓越來越多的人走近中國文化。”王文化說。


      去年6月,文旅產業指數實驗室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非遺相關內容在海外短視頻平臺的播放總量已逾308億,春節、中醫針灸、京劇等位于關注榜前列。一些非遺傳承人、文化機構、非遺愛好者等在海外許多社交平臺分享中國非遺的相關內容,這些社交媒體用戶參與度高、互動性強,使得非遺視頻產生的影響呈指數級增長。


      戴上醒獅VR頭套,就可以沉浸式體驗舞獅,做高難度的踩梅花樁動作。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與動漫科技公司合作,開發了VR、AR醒獅小程序和數字藏品,還孵化了一款醒獅體感機器人。在數字技術支持下,“趙家獅”在海外舉辦多場演出,線上教學也反響熱烈;


      一鍵生成太極拳AI形象,一站式了解太極拳歷史、流派等文化知識,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太極拳+數字技術,推出“太極拳一張圖”,讓愛好者們輕松獲得太極拳的相關知識;


      …………


      5G、VR、AR等技術的普及與廣泛應用,讓數字科技與古老技藝相互碰撞,賦予非遺更多元、時尚的表達方式,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非遺正在世界范圍內煥發出勃勃生機。


      拓寬渠道


      增加非遺應用場景


      初夏時節,漫步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青山村的鄉間小道,竹林間,滿目是醉人的綠意。德國設計師克里斯剛剛在這里完成了“莊周夢蝶”櫥窗藝術裝置的系列設計。暖黃色的櫥窗內,竹片環繞,形成一個個星系,一只只皮制蝴蝶在其間翩翩起舞,如同一個美麗的夢境。


      克里斯與中國非遺結緣很早。2011年,他被余杭紙傘吸引,來到當地一家作坊學習油紙傘制作工藝。用創新設計點亮中國傳統非遺,這個共同的夢想讓克里斯與余杭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偉學走到了一起。在他們的密切合作下,一件件具有現代設計感的中國非遺作品亮相米蘭設計周展覽、雅典博物館展覽等國際展,讓國際設計界看到中國非遺產品的神奇工藝。


      克里斯還將紙傘結構融入衍生品設計,制作出不少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產品。如今,他在余杭的工作室生產的產品遠銷海外,每一件產品中都飽含中國非遺元素。“中國傳統文化意蘊深厚,非遺是這個寶庫中的珍品,從中汲取的創作靈感為我們的作品增添了生命力。”克里斯說。


      昔日,中國的瓷器、絲綢等通過古絲綢之路運往世界各地,中國匠人的高超技藝獲得一致認可。以商貿活動為載體,文化交流在古絲綢之路沿線蓬勃開展;


      如今,非遺傳承人擁抱新設計、新平臺、新市場,為非遺產品開拓出海渠道、爭取更多應用場景,讓中國非遺更好地融入世界人民的生活。


      去年6月,在法國亞眠市舉行的“地球村嘉年華”活動上,文創產品“非遺娃娃·絹舞飛天”一亮相就引起轟動,現場的法國女孩感嘆:“太美了!我很高興能有機會看到這么動人的創作。”


      今年初,甘肅40余家非遺工坊的100多個品類、2000余件非遺產品在線上與全球用戶見面,“魚躍龍門”虎頭帽銷往德國,玉兔香包銷往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


      4月,在茶葉采摘季,中國茶企迎來了世界各地的訂單。為了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中國茶文化,來自英國茶企的艾薇塔特意到武夷山市參加春茶的開山儀式,“要讓一個外國人愛上中國茶,從文化層面認識它是第一步。”


      如今,以中國非遺為主題的文化交流、商貿活動日益增多:在米蘭設計周可以欣賞到非遺香云紗;去巴黎米其林餐廳能夠品嘗地道的茉莉花茶;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可以購買中國企業為國外用戶量身打造的藤編籃子……時尚、多樣的非遺產品正在走進海外千家萬戶。


      非遺為媒


      促進民心相知相通


      清麗細膩的唱詞、婉轉悠長的曲調,一曲《牡丹亭·游園》讓觀眾們沉浸在昆曲“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魅力之中。今年初,昆曲、評彈、蘇繡紛紛亮相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吸引了許多當地觀眾前來體驗中國非遺。不久前,新加坡戲曲學院主辦的2023年戲曲大舞臺拉開帷幕,戲曲愛好者可以再度欣賞到專業的表演。


      戲曲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連接人們感情的紐帶。新加坡戲曲學院藝術總監張莉告訴本報記者,新加坡戲曲文化離不開中國元素,新加坡戲曲學院和中國藝術同行們通過聯合舉辦文化藝術交流、聯合導演劇目等活動,讓兩國人民在戲曲聲中相互理解,相近相親。


      中國非遺見證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在“中國旅游文化周”等活動框架下展示中國非遺;京劇、剪紙等非遺亮相孔子學院課堂;中外博物館聯合舉辦非遺展覽……世界文明的百花園里,燦爛的中國非遺魅力綻放,促進不同文明背景的人彼此欣賞——


      來自法國的裴迪恩第一次看到留青竹刻作品,便被其深深吸引。他叩開了常州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館的大門,拜留青竹刻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白堅仁為師,潛心學習竹刻。他說:“藝術沒有國界,通過竹刻能更好地了解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的魅力。”


      黎巴嫩小伙子當上“京劇練習生”,法國姑娘成為宣傳中國茶文化的志愿者,哥倫比亞攝影師在線宣傳粵劇文化……從對非遺了解、接受到欣賞、體驗,民心相通的故事不斷書寫。


      文化遺產,共生共享。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送王船”,與蒙古國聯合申報“蒙古族長調民歌”,聯合申報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


      福建省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孫靜是“送王船”申遺成功的見證者之一,她向本報記者展示了一本厚厚的論文集,其中匯聚了中外學者對“送王船”的研究成果。她說,聯合申遺成功后,相關機構舉辦了一系列專題研討會、論壇等。“‘送王船’申遺是不同文明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這一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海內外的學者聯結在一起。”


      如今,以非遺為媒,中外文明相互交流、和諧共生的文化圖景正徐徐展開。阿爾巴尼亞全球化研究所執行主任馬爾塞拉·穆薩貝留告訴記者,中國正在向世界講述精彩的非遺故事。非遺出海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塑造了一個更有吸引力的中國形象,“中國對非遺的繼承與弘揚也有助于保護全人類的文化寶藏,體現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觀。”(屈佩 謝亞宏 崔琦)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以非遺貿易促進非遺傳承

      以非遺貿易促進非遺傳承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入選的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有39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有4批,共計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有五批,共3048人。
      2018-06-07
    • 武強傳承發展非遺項目年畫走向產業化

      武強傳承發展非遺項目年畫走向產業化

        作為木版年畫藝術之鄉的河北省武強縣,自從武強年畫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遺文化遺產后,縣委縣政府對這一非遺項目在大力保護的基礎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狠抓了傳承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8-06-12
    • 中國絲綢博物館在莫斯科講述中國非遺故事

      中國絲綢博物館在莫斯科講述中國非遺故事

      中國絲綢,燦若煙霞,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用“絲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形容杭州當地絲織行業的高超技藝,杭州絲綢曾隨著古代“絲綢之路”走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如今再次來到俄羅斯一展芳容。
      2019-04-24
    • 亞洲非遺精品 共承匠心之美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于5月在京開幕。大會期間,北京舉辦多項文化活動,展現亞洲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學互鑒平臺
      2019-05-17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