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見證了我國工業發展的風雨歷程。專家學者認為,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要探索多元化文化路徑,促進工業遺產保護與現代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讓工業遺產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地標。
工業遺產見證了我國工業發展的風雨歷程。近日,在北京市舉辦的第三屆國家工業遺產大會上,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工業遺產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以及通過持續挖掘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內涵,賦能地方、行業和企業發展。
讓工業遺產“活”起來
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其西遷重慶時的舊址重慶建設機床廠抗戰老洞51個防空洞,曾堆滿了各類垃圾,臟亂不堪;后經整修升級,其中的24個防空洞搖身一變蛻變成為重慶建川博物館聚落,該博物館聚落包括重慶故事博物館、兵器發展史博物館、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等11個主題工業博物館。
據建川博物館聚落創始人、建川博物館館長,四川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樊建川介紹,2002年,重慶建設機床廠開始轉廠搬遷,歷史悠久的廠址被棄用。2016年,重慶建設機床廠抗戰老洞所在的重慶市九龍坡區政府相關部門找到他,希望與他合作在抗戰老洞建設洞穴博物館。
如今,前往重慶建川博物館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博物館周邊的旅館、餐廳也跟著火了起來。
“以洞穴為基礎,植入兵器發展史、中國‘囍’文化、中醫藥文化等內容,為洞穴注入了足夠多鮮活的內容,賦予了洞穴新的生命,其實這就是把工業遺產給‘活化’了。”樊建川說。
近年來,隨著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擴展和深入,工業博物館受到了政府、企業和社會更多關注,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
在貴州省,湄潭茶場制茶工廠舊址核心區域被開辟成為茶工業博物館,截至目前這里已接待國內外參觀者達120萬人次。
在沈陽市,以原沈陽鑄造廠翻砂車間為依托興建的中國工業博物館內有機床館、鑄造館、通史館、鐵西新區十年館,展示新中國工業時代的諸多“遼寧第一”。
在上海市,位于上海眼鏡一廠舊址的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展示上海開埠至今蘇州河沿線工業文明的風雨歷程和輝煌成就。
……
據統計,截至2022年,全國范圍共有700余家工業博物館。從地域分布看,這些博物館主要集中在科學教育發達地區以及老工業基地,成為展示城市工業文化的重要窗口。
“工業博物館承載著行業和城市的歷史記憶,是推動工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譚平認為,新時期,工業博物館要做好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宣傳的“揚聲器”、價值挖掘的“盾構機”、活化利用的“中央處理器”,利用自身學術資源優勢加強工業史研究和工業文化研究,系統開展工業遺產價值挖掘。
讓工業遺產“潮”起來
北京市朝陽區798藝術區處處充滿著創意和藝術氣息,這里匯聚著畫廊、藝術展示空間、藝術家工作室、時尚店鋪等眾多文化藝術機構。
798藝術區前身是原798廠、751廠等國營電子工業的老廠區。后來這些廢棄的工廠經過改造升級,讓工業遺產煥發新生。2023年,798藝術區獲評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成為引領全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先鋒標桿。
“798藝術區和751園區匯聚知名藝術家及頭部設計師工作室250余家,每年舉辦文化藝術活動及行業論壇約4000場,接待中外游客1100萬人次,藝術創意為廢棄廠區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電控集團798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嚴明丹介紹說。
讓我們把鏡頭轉向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姹紫嫣紅的鮮花和翠綠欲滴的樹木枝葉隨風搖曳,湖邊碧道上三三兩兩的游人悠閑自得,一切都那么恬靜美好。
殊不知,在2013年以前,這里是茂名露天礦采礦場舊址,經過幾十年油頁巖、高嶺土和伴生礦開采,一個面積約6平方公里、最深處100米的大坑(采礦場),猶如一塊巨大的“傷疤”橫亙茂名大地,礦坑嚴重污染著周邊的生態環境,幾千畝農田被丟荒,周邊的居民苦不堪言。
經過一場近10年的環境攻堅戰,這里的生態得到了修復。2023年2月,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入選100個“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曾經的茂名油頁巖煉油廠(茂名油頁巖開采煉油及配套設施)于2024年10月獲批國家工業遺產。
“我們致力于將工業遺產與生態旅游景區相結合,推動工業研學實踐教育與紅色文化旅游的融合。”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管理處主任、茂名市露天礦博物館館長唐昊成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未來,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及博物館還將繼續努力開發文創產品,將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相結合,真正實現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
據了解,盤活用好工業遺產資源,將其改造成為集文化、藝術、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工業文化產業園區、特色街區等,已成為許多城市為市民提供文化旅游消費的新選擇。
讓工業遺產成為新地標
如今,北京市首鋼園區已成為文創產業的新地標,成為年輕人向往的網紅打卡地;昔日的東方化工廠舊址變身城市綠心公園,成為市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處。
貴州省在長征電器十二廠原址基礎上打造了集“三線”建設遺產保護、文化休閑旅游、文化藝術交流為一體的遵義1964文化創意園;依托原貴州省生物藥品廠,打造了貴陽1958文化創意園。
……
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發展,工業遺產也在煥發著新活力。如何凝聚各方力量盤活用好工業遺產資源?
2020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方向和著力點。
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盧全國表示,遺產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遺產的靈魂,工業遺產利用的重點就是深入挖掘和傳承遺產所蘊含的文化,促進工業遺產向文化富礦、旅游富礦和精神富礦轉變。
此外,北京市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朋認為,對待工業遺產應采取區別于文物建筑的保護方式,參考北京市歷史建筑保護體系的實踐,對工業遺產利用需更加寬松、更加靈活。干好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還必須要有家國情懷,必須對工業抱有深厚感情。
“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此外,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傳承,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產業政策處二級調研員劉乾成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在文物保護利用的創新應用,將為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注入新活力。
會上,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開發利用模式多樣才能讓工業遺產持續“火”下去。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要探索多元化文化路徑,因地制宜發展工業博物館、工業旅游、工業文化研學、文化創意等新業態,促進工業遺產保護與現代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讓工業遺產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地標。(劉琴)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