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關系一直受到關注。近年來,短小精悍、劇情跌宕的短劇發展成網絡影視的一種新業態,短劇“出海”也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一個新風向。數據顯示,美國已成為中國短劇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在浙江橫店影視城的一個攝影棚里,一部古裝豎屏短劇正在緊鑼密鼓地拍攝當中。負責人透露,目前國風題材的短劇在海外市場非常受歡迎,這部短劇一拍攝制作完成就將推向北美市場。
在距離橫店100多公里的杭州市錢塘區一家短劇公司內,一場跨國劇本圍讀會正在進行。
負責人何澤曦告訴記者,一年前他們推出了海外應用程序,并不斷向海外觀眾提供短劇內容。截至目前,他們海外平臺在美國的日活躍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100萬人次,部分短劇在美國的用戶付費收入突破了1000萬美元。
記者了解到,出海短劇一般分為譯制劇和本土自制劇兩種,集數通常在60到100集之間,每集約1到2分鐘,觀眾完整地看完一部短劇的花費大約在十幾到二十美元。
如今,公司負責人南亞鵬參與的這個短劇平臺,自制劇上新速度最高可以達到每周四部,2023年時下載量一度在美國應用商店娛樂類別中排名第一。
好萊塢演職人員加入 短劇實現海外拍攝制作
我們剛剛看到,現在已經有很多短劇公司實現了在海外拍攝制作并投放市場。在中國短劇最大的海外市場——美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當地演職人員參與到這樣一個行業中來。
在這處位于美國洛杉磯的攝影棚中,一部豎屏短劇正在拍攝。記者發現,拍攝現場的導演,演員和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美國人。
楊博涵所在的影視工作室成立僅僅一年多時間,已經承接了多部豎屏短劇的拍攝。他們通常會直接從美國當地招募攝制組,力求從劇本創作、表演以及視覺呈現等各方面都更貼近美國觀眾的需求。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在美國,豎屏短劇每個月產出可達100部,一部的拍攝成本在10萬到20萬美元之間,從拍攝制作到投放平臺播出僅需約6周,這與好萊塢傳統的大制作、高成本、長周期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僅在美國洛杉磯一地,短劇便為影視行業提供了至少20%的就業崗位。
數據顯示,2022年8月至2024年6月,海外應用市場上有超過100款中國短劇類App,累計下載量達到1.48億次,內購收入達2.5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34億元。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海外市場短劇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隨著那些既懂得短劇節奏又了解國外觀眾心理和喜好的本土編劇加入,加上適合互聯網傳播的大數據推廣方式廣泛應用,海外短劇市場將進一步壯大。
短劇有望打開中美文化產業合作新空間
一個個熱火朝天的拍攝現場映射出中美在文化產業合作上的活力。隨著合作模式不斷創新,短劇合作更有望打開中美文化產業合作的新空間。
目前,短劇“出海”主要有中文譯制劇和自制原創劇兩類。譯制劇是將國內已經經過市場驗證的中文短劇翻譯成外語投向海外市場;原創劇則是基于原創劇本、本地制作團隊、本地演員,在海外拍攝的短劇。
此外,技術賦能也進一步降低了短劇的制作成本,AI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尤其在翻譯、配音和本土化方面,提升了內容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使得中國短劇“出海”更具競爭力。根據《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微短劇在海外市場展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未來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60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的下載量和應用收入在海外市場中占據首位。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