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天刷短視頻的時間是多久?是否為某部短劇掏過腰包?充值了哪個視頻網站的會員?在網絡視聽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網絡視聽是否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日前,第12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四川成都落幕。大會期間,40余場論壇、研討、交流活動,42場簽約和產業推介活動接連舉辦;逾萬名嘉賓報名參會,近500名嘉賓登臺演講;參會機構總數超4700家,30余家企業展出170項前沿技術、視聽產品和精品作品……高密度、大容量的大會,傳遞出中國網絡視聽行業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也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跨界融合 激活視聽產業新價值
今年初,國家廣電總局提出組織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將微短劇與其他領域或行業相結合,形成新的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經濟業態,帶動微短劇內容提質升級并賦能千行百業。本屆大會,各項微短劇相關創作計劃也紛紛發布了最新進展。
在“精品微短劇創作論壇”上,“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第六批片單發布,《家里家外》《我的歸途有風2》《獅城山海》等79部微短劇入選。截至目前,“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已累計發布241部推薦作品。承載一方風景,呈現地域特色,微短劇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向觀眾“種草”一個個“詩與遠方”,為各地文旅產業注入新動能。
在文旅主題之外,“跟著微短劇來學法”創作計劃發布第三批推薦劇目,《法官的榮耀》《再婚》《民警馬天民》《司法所的故事》等12部入選項目,以生動鮮活的視聽語言展現法治實踐;“跟著微短劇學經典”創作計劃,讓傳統經典“活”起來、“傳”下來、“走”出去,《資治通鑒》《世說新語》2部作品首批入選;“跟著微短劇學榜樣”創作計劃則將通過“非虛構微短劇”形式,創作一批視角平實、表達質樸、情感真摯、事例鮮活的正能量作品,讓更多人通過微短劇了解榜樣、學習榜樣。“紅果短劇已與國家圖書館、國家航天局等機構展開合作,圍繞文旅、普法、科普等主題開發內容。”紅果短劇相關負責人表示,微短劇正從“流量風口”邁向“價值高地”,成為連接千行百業、傳遞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精品化是微短劇發展的主要方向,平臺將繼續攜手各方力量,推動微短劇產業生態的繁榮與升級,讓好故事創造更大價值。
在大會開幕式上,7位兩院院士與相關代表共同發布了“知識就是力量科普視聽行動”,吸引眾多關注。該行動將從構建跨界協作新機制、打造科普視聽新生態、創新科普傳播新模式等維度,推動視聽與科普的深度融合,提升國家科普能力。
除了社會價值,網絡視聽的經濟價值也在逐步顯現。《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短視頻和直播已成“種草利器”,內容即貨架,催生消費新范式、新鏈路。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受訪者因觀看短視頻、直播而消費過,其中,非計劃性消費占57.8%。“興趣激發-場景驗證-即時轉化”構成的消費鏈路,正推動零售業從供給驅動向需求響應的轉型。
AI賦能 全民創作的時代或已來臨
去年的網絡視聽大會上,AI(人工智能)成為熱詞,與會嘉賓分享了各自平臺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嘗鮮之作。今年,AIGC的實際落地與效能提升則成為交流、討論的重點。
“AI技術成為音頻產業躍升的新引擎。近年來,播客、有聲書等業態蓬勃發展,AI技術的應用讓個性化內容定制、多語種即時翻譯、虛擬主播交互成為可能,極大降低了創作門檻,釋放創意潛能。”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副司長范潔指出,AI技術還能突破語言壁壘,以更靈活的方式觸達全球受眾。
目前,不少AI大模型已可實現聲線提取、原字幕擦除、配音、外語字幕生成等功能,不僅內容翻譯準確,還能“克隆”劇中人物的語音語調。相關產品負責人告訴記者,將AI大模型用于影視作品翻譯,成本較人工翻譯可降低為1/15,速度則提升了10倍。在翻譯之外,音樂音效生成也是AI音頻領域應用的主要場景之一。由趣丸科技自研的多模態音樂大模型“天譜樂”,可支持文本生曲、圖/視頻生曲、音頻生曲功能,目前已為用戶生成了超1200萬首AI歌曲。
“得益于創作工具技術的提升,視頻的創作門檻不斷降低,推動更多人拿起手機拍視頻開直播。截至2024年末,主要平臺的短視頻賬號已達16.2億,相當于全國平均每人擁有一個短視頻賬號。”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副秘書長周結在分享《報告》主要發現時表示,根據主要平臺數據綜合統計,每日全國上線短視頻突破1.3億條,相當于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個月上傳了3條短視頻。
DeepSeek、豆包……AI的廣泛運用也成了當下的熱點話題。現場,周結講到,《報告》中指出,生成式AI重塑內容生態,近三分之一的網民用AI制作圖片視頻,技術普惠與規范治理并行。“AI工具正在滲透每一個人的生活場景,在AI助力下,視頻制作的門檻被進一步降低。”數據顯示,使用AI工具進行圖片和視頻制作的用戶比例,在過去的半年內由25.6%上升至31%,技術普惠效應正在不斷地釋放。
然而,周結表示,AI與視頻產業的深度融合,既為內容創作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也對行業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隨著AI深度融入內容創作、審核、分發的全流程,其在降本增效的同時,也存在虛假信息傳播、版權歸屬模糊等新型風險。
創新驅動 共筑網絡視聽新生態
當前,網絡視聽內容建設的問題已不是“數量多不多”,而是“質量好不好”。范潔認為,創作者要堅持創新,加速內容迭代,打破題材同質化、表達套路化等創作困境,進一步豐富題材類型和內容樣態。
專家表示,當今用戶不再滿足于被動接收內容,而是追求更具互動性、情感共鳴和價值觀認同的視聽體驗。隨著技術持續進步,網絡視聽將不再局限于屏幕內的體驗,而是向著更加沉浸式、交互式、多感官的方向演進。
進一步促進網絡視聽繁榮發展,技術賦能是重要抓手。網絡視聽應搶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機遇,不斷加強科技自主創新應用,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探索打造技術產業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閉環。尤其是面對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亟待發揮人工智能頭雁效應,樹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理念,強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視聽新媒體全領域全鏈條的支撐作用,使人工智能成為網絡視聽轉型發展的“標配”。
“無視聽不網絡”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視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成為重要議題。廣電總局表示,將統籌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系、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堅持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給經營主體更多創新空間,堅持出成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進一步改進網絡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完善引導組織工作機制,激發創作活力。
一方面,加強內容創作的引導與創新激勵,持續加大對網絡視聽創作的引導和扶持力度,鼓勵創作者進行內容創新,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創作獎勵、創新項目支持等方式,激勵創作者挖掘深度題材和創新表現形式;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微短劇平臺的內容審核機制,強化平臺責任,確保所有上傳的作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公序良俗。同時,加強對低俗、惡俗、違法內容的監管,嚴厲打擊版權侵權行為,為創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創作環境。(綜合)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