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文博教育創新發展 國際文博藝術交流平臺啟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26





      當前,傳統文化與時代脈搏同頻,千年文韻為現代經濟賦能,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正在創新發展中浩蕩鋪展。5月20日,由國測國際會議會展中心與藝趣博物成長文化中心聯合主辦的國際文博藝術交流平臺啟動儀式在國測會展中心舉行。該平臺的成立旨在搭建一個國際化的文博藝術交流橋梁,推動文物與藝術、文化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博走進生活。


      據介紹,本次活動以“破界·共生”為主線,應和了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的主題。活動涵蓋政策解讀、案例分享與實踐研討,凸顯文化領域對藝術創新與跨界協作的迫切需求。與會者一致認為,唯有打破藝術門類、地域與媒介界限,才能實現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國際話語權提升。來自多地多家博物館相關負責人、文博藝術單位代表、藝術家、戲劇團隊、音樂人、非遺傳承人就讓文物在當下“活”起來,讓文化在百姓身邊“火”起來等話題進行了充分探討。


      活動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教育參與部高級經理陳鳳蓮呼吁各界共同致力于文化傳承與創新,推動文明互鑒,創造更多文化成果。


      雙語作家、多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選委周黎明提出傳統藝術形式的界限可被打破,并以“沉浸式戲劇”實踐為例,分享如何通過場地特性與經典劇目結合實現低成本高效果。他表示,藝術無國界,需以大眾喜愛的方式呈現,讓傳統文化煥發活力。


      清華美院教授張夫也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義性,涵蓋戲劇、民間傳說等多元形態,強調需打破博物館文物、表演藝術、手工藝等門類壁壘。


      中國煤礦文工團劇目部主任馬凱瓊分享了該團與博物館合作的多部沉浸式戲劇案例,如《傭立千年》、《文明的燭火》、《眾里尋他》,并提出未來三大創作方向:現實題材話劇、文物古跡活化、非遺短平快駐場演出。


      中國藝術檔案學會副秘書長劉仲介紹了舞臺藝術錄制和非遺技藝采集兩項行業標準,強調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創新的推動作用。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教育與研究處副研究員陳利介紹了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的教育實踐,提及通過戲劇普及文化知識的經驗,并邀請公眾體驗“戲中有歷史,史中有人情”的獨特文化魅力。


      中國農業博物館社教部科普教育組負責人趙靚介紹了曲劇《耕織曲》與學生科普劇《憫食記》等文博戲劇,并表示希望通過戲劇生動傳遞傳統文化知識。


      國家動物博物館運營與管理部副主任張雪介紹了自然類場館的科普話劇嘗試。鞏義博物館原副館長劉小梅帶來了文博戲劇案例。亦乘文化戲劇制作人鄧然分享了海外博物館體驗啟發,提出國內博物館戲劇需挖掘文物的歷史美學。北京樹新風劇團戲劇制作人李芳菲介紹了甲骨文主題戲劇《提給自己的問題》,希望劇目能夠有機會以片段劇、單元劇的形式走入到博物館之中。文物出版社王帥介紹了出版社在考古資料與藝術展覽傳播中的角色。


      據介紹,國際文博藝術交流平臺是一個開放的文博教育項目,旨在增進跨國家跨地區跨城市的文博教育共創。國測國際會議會展中心與藝趣博物成長文化中心在文博藝術領域積極探索創新,已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優秀的文博戲劇、文博音樂、文博服裝案例。


      北京國測劇院負責人韓馨怡表示:“戲劇與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我們希望通過舞臺藝術的語言,破解文物背后的情感密碼,讓文物成為可感可觸的敘事。”藝趣博物成長文化中心負責人王翼表示:“我們期待未來觀眾能在劇院觀看文物為主題的戲劇。文博戲劇的核心,是打破時空的隔閡,孕育多元生動的文博藝術交流平臺。”(記者 佟明彪)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