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2017年文化傳媒投資路徑:優質內容最為資本青睞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時間:2017-08-03





      從風起云涌的投資熱潮到瘋狂炒作后估值虛高,再到如今擠出泡沫回歸價值。在2016年的監管重拳之下,近幾年文化傳媒行業在資本市場的境遇可謂跌宕起伏,而這也為市場回歸理性注入“強心針”。


      建投華文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投華文”)總經理曹群表示,國內資本市場監管的趨嚴有助于引導上市公司將市值管理建立在長期的產業耕耘之上,資本也更青睞于具有優質內容、新興技術與文化傳媒相互融合與發展的投資標的。


      同時,為了尋找到更好的投資標的,或者借鑒到更好的商業模式,中國資本走向和深入國際市場成為近年來的一大路徑。然而跨境并購之旅并非一帆風順,仍舊面臨一些風險和痛點。在7月27日中國建投集團和第一財經聯合主辦的“JIC投資沙龍”上,多位業內專業人士認為,選擇怎樣的投資標的、投后整合和管理、投資成本與價值是否匹配等成為中國企業或者資本進行海外投資時的風險和痛點。


      2017年文化傳媒領域該如何投?


      資本對文化傳媒產業的投資熱情在2015年達到頂峰,彼時并購重組呈井噴之勢、新模式新概念不斷涌出、估值嚴重虛高。而2016年隨著監管趨嚴,并購降溫、泡沫被擠出,行業回歸價值。經歷這樣一個過程,2017年傳媒產業的投資生態以及資本的投資策略,為市場所關注。


      根據數據,2016年中國傳媒產業并購重組事件共284起,披露總規模合計約2815億(其中41起未披露金額),交易完成84起,完成效率為29%,與2015年相比略有提升,但失敗和未通過的案例也多達21起。在2016年并購政策收緊之后,2017年中國傳媒并購則趨向于更加理性。


      “去年年底整個傳媒指數累計跌幅30%,行業漲幅A股子行業倒數第一,這里面說明一個問題,整個傳媒業的前期估值比較高,存在嚴重估值泡沫,去年這個泡沫慢慢擠掉,隨著政策監管力度趨緊,整個估值回歸理性。”中央財經大學新聞傳播系教授譚云明表示。


      在曹群看來,傳媒類的企業具有輕資產運營的特點,一般會具有較高的PE倍數,之前市場行情好的時候,一些備受關注的傳媒企業達到上百倍的市盈率為常見情況,當前市場行情有所回落的情況下,35~50倍的平均市盈率是較為合理的。


      如今在去泡沫化的過程中,炒作熄火、“講故事”的戲碼失效,投資標的業績盈利成為資本方的重要考量標準,“真成長”的商業模式才能被資金所青睞。曹群認為,好的創新商業模式應該是不易被復制或者復制成本很高的,往往建立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之上,且應具備戰略創新,如蘋果將手機由電子產品向以終端為基礎的綜合性內容提供商的轉變。


      “在投資每個項目之前,我們都會把相關領域的研究做透徹,去梳理行業里的領先代表性企業,看行業未來是否有增長、爆發的可能,底層的邏輯是什么,業務的天花板有多高,增長的動力是持續橫向擴張還是不斷開發整合新的業務,不同業務之間會不會有協同促進等等,這些都是要考量的因素。”曹群分享建投華文的投資經驗稱,還存在一類企業,市場價值被低估,但有可能是在通過調整業務結構方向或者通過重組并購的方式為未來增長蓄力,業績暫時沒有顯現出來,這種企業也會被重點關注。


      在市場回歸理性之后,優質的內容以及技術與文化傳媒的融合成為資本方偏愛的投資方向。曹群表示,優質內容是文化傳媒產業的根本,尤其在消費升級、文化產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及環境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必然帶來對更多優質內容的充沛需求;另外,技術的發展往往對文化傳媒領域產生深遠影響,新興技術與文化傳媒的融合與發展是值得關注的一個投資主題。


      “大家回歸內容,包括對于真正有價值核心的IP轉換能力關注,尤其是大家對于最后變現關注比較強。”建投華文執行總經理陳宇同時就細分領域情況進行分析稱,影院已形成極大巨頭,未來存在整合機會,影視和視頻方面的內容、質量更被市場看重,VR/AR方面目前應用轉化尚不成熟,一些細分領域真正的核心門檻,仍舊需要思考。


      對于2017年中國傳媒投資趨勢,譚云明表示,國有傳媒企業成為傳媒投資重點,民間投資成為文化傳媒投資新型主力軍,人工智能以及類跨體化應用被看好,手游和在線教育也是未來投資熱點,而VR/AR領域還有待于持續深化,影視投資風險則在加大。


      海外投資風險與機遇并存


      為了尋找到更好的投資標的,或者借鑒到更好的商業模式,中國資本走向和深入國際市場成為近年來的一大路徑。然而跨境并購之旅并非一帆風順,仍舊面臨一些風險和痛點。


      “在跨境并購領域,2016年我國跨境并購領域交易規模達到新的高點。但受監管加強和外匯限制的影響,資金出境艱難導致2016年年底至今跨境并購市場出現短暫降溫。”在曹群看來,從長期看,包括文化傳媒產業在內的中國經濟深度參與國際市場的趨勢已經確立,未來文化傳媒的跨境并購活動仍將持續,但在并購標的選擇上會趨于理性和成熟,資本應該以前瞻性的眼光布局有助于中國文化傳媒行業轉型升級、有利于中國文化長遠發展的行業。


      陳宇認為,中國文化傳媒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包括上市公司走向海外市場,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拿時間換環境和內容,歐美市場有較為成熟的模式,國內企業更多買的是商業模式以及人才和團隊,這是一種趨勢;二是因為價差,國內資本市場估值比較高,而國外標的相對較為便宜。


      在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李川看來,中國文化傳媒企業或者資本走向國際市場機會和挑戰并存,可以尋找到較好的投資標的,或者將海外企業的經驗和體系引到國內,但是應該尋找怎樣的標的、投資目的等均明晰,“最后能走遠一定是商業模式成功,商業模式成功才有影響力”。


      跨境的文化輸出或者對外傳播,尤其是海外投資并購領域,面臨的風險仍舊較多。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陳端認為,文化傳媒產業走向國際市場,不僅涉及文化傳播風險和障礙,投資并購過程當中的政策法律風險,還有投資后的深度整合風險,同時也可能疊加國內的一些不可控風險。


      曹群舉例稱,對投資目的地市場、法律、稅收環境缺乏了解,對投資標的真實商業模式、業務流程和財務狀況缺乏了解、缺乏詳盡的整合計劃,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障礙等,諸如此類都是投資者經常遇到的風險,風險與收益如影隨形,如何在最小的風險敞口下取得最高的投資回報,是對投資機構專業能力的考驗。


      中國企業在購買國外企業的過程中就存在較多風險,“首先是談判不對等,畢竟我們時間積累比較有限,歐美這些專家更多是擔心項目確定性問題,由于資金出境等方面需經我們國家政府機構監管審批,所以歐美方面會要求有分手費或者限制保證金后續交割時間。”陳宇表示。


      同時,陳宇認為,海外并購更多是買完以后的事情,而不是買本身這件事情,較多企業盲目樂觀,認為自身資金實力強,拿低杠桿或者是低利率錢,甚至是更低成本錢買海外企業,把風險轉移了,但是真正風險在投后管理以及投后整合,買回來以后如何運作,這是非常重要的。


      保利影業常務副總經理陳鵬則認為,文化傳媒產業海外投資的痛點在于投資成本與價值是否匹配,投資是否能夠實現良性投資價值,這是最關鍵的,建議走向海外市場的企業或資本考量好自身對外投資的戰略目標。


      對于海外并購投資方面的預判,陳宇認為,隨著監管趨嚴,今年下半年可能仍舊處于降溫的態勢,但明年有望迎來一定轉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