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視并購行至低谷 嚴監管趨勢難改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時間:2017-08-04





      據貓眼電影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0時,電影《戰狼2》票房突破20億元。


      而隨著《戰狼2》的持續大熱,其背后的投資方北京文化(000802.SZ)也由此受到市場的瘋狂追逐。但這家在2013年以前仍是以旅游業務為主業的上市公司,轉型成為影視文化企業,卻是因為近年來不斷地對外并購。


      實際上,在2015年左右,影視類并購一度成為資本市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吸引資本競相追逐。但隨后引發的估值泡沫危機,使得監管層對這一行業收緊,形勢開始反轉并一直延續至今。


      8月3日,多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肇始于2013年的影視類瘋狂并購行為,在轟轟烈烈發展兩年之后,隨著監管政策的改變而行情隨之急轉直下,究其原因則是嚴格限制炒作,以及為了避免并購后標的業績承諾不達標而最終出現一地雞毛的情況。


      影視并購熱與冷


      對影視業并購來說,2015年也許是其行情最終出現冰火兩重天的一個關鍵分界點。


      受益于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發跡于2013年的影視業瘋狂并購行為,在這一年達到最高潮。根據數據統計,2013年-2015年,影視業并購重組分別發生了29起、46起和88起,涉及資金218億元、359億元和435億元。


      也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北京文化完成了影視業的轉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2013年底,北京文化以1.5億元購得北京摩天輪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全部股權,正式布局轉型。這一布局下,因后者參與投資和發行的《同桌的你》和《心花路放》兩部電影票房大賣,北京文化實現凈利潤4277萬元。


      這也令剛開始布局文化傳媒的北京文化嘗到了甜頭,在隨后的2014年-2015年,公司耗資33億元,將北京世紀伙伴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星河文化經紀有限公司等企業收入囊中,由此一躍成為全產業鏈文化傳媒集團。


      “熱鬧”了三年之后,影視業并購在2016年逐漸趨冷,且多家上市公司發起的并購行為,都以失利告終。


      典型者如唐德影視(300426.SZ)和暴風集團(300431.SZ)。前者欲以4.35億元收購范冰冰旗下公司無錫愛美神影視文化有限公司51%股權,后者則想耗資10.8億元購入劉詩詩旗下企業稻草熊影業60%股權。最終均以失敗告終,不同在于唐德影視是主動終止了交易,暴風集團則是被證監會直接否決。


      實際上,影視業并購在2016年充斥著上述唐德影視和暴風集團相似的結局,比如樂視網注入樂視影業擱淺,再比如永樂影視的第三次借殼仍折戟。


      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上市公司涉足文化傳媒行業的并購次數仍超過70起,涉及金額亦超過300億元,但正如上述提及,相較于2015年兩項數據均出現大幅下滑。


      萬和證券一位傳媒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15年以前的影視業并購活躍,一方面源于行業需求端的強勁,另一方面亦是行業政策利好寬松,尤其在2015年前后連續出臺大量文化產業的相關扶持政策。


      “并購熱潮的另一有力推手是國家對產業并購管制的放松,2014年國家為優化企業兼并重組,放松管制,激發了市場并購重組意愿。多重因素促使了影視業2015年以前的并購熱潮。”該分析師補充說。


      監管趨嚴引發遇冷


      實際上,若把時間細化得精確一些,則影視業并購徹底遇冷的時間,是去年下半年。


      數據顯示,去年逾70起影視業并購行為中,發生在上半年的就達近60家,占比超過八成。而截至今年7月,影視業并購行為,更下滑至不足40起。


      “2017年的影視并購更為理性。相比2015年,這兩年影視板塊整體并購有所收冷,但也是前期高估值、高業績承諾并購后的沉淀。”上述萬和證券傳媒業分析師說。


      這位分析師還表示,影視業并購步入低谷的深層次原因,是監管的趨嚴。這其中,既有證監會對并購重組、借殼上市等監管的趨嚴,也有對上市公司跨界并購的加強監管。


      去年5月,市場傳言監管層將有意收緊影視、游戲等四類產業的并購行為,盡管一直未能被其正面回應,但接近監管層人士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影視業等類跨界并購的收緊,的確有相關窗口指導。


      對于監管層欲收緊影視業并購,易觀電影分析師黃國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前影視行業連續多年的持續高增長,讓資本嗅到發展前景,而上市公司通過參與到這一行業,將可能實現自身業績的增長,也有利于市值管理。但同時,黃國峰認為,影視業并購的高發,也對行業估值帶來極大泡沫。


      影視行業估值泡沫化的一個典型標志,是行業商譽的急速膨脹。有關數據顯示,在影視業并購最火熱的2015年,這一行業的商譽占總資產平均比值達到24.2%,在此過去5年間增長145倍。


      商譽的急速上漲,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影視業估值的上漲,后者又從另一個維度體現在并購行為中——標的作出的高額業績承諾。而一旦當并購標的的業績承諾不達標時,隨之又反噬上市公司,造成其巨大商譽減值,從而影響業績,再又因這一消極消息傳導至二級市場,引發市值危機。


      實際上,2016年的影視并購行為中,收購標的最終能夠完成業績承諾的比例,也不足七成。


      正是因為上述邏輯的存在,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影視業并購持續遇冷,并在今年行至低谷。首創證券分析師李甜露在其研報中亦提及,目前來看,監管對于傳媒行業的并購依舊沒有松口的可能,明星證券化面臨著更嚴格的審查和披露要求。


      不過,盡管目前影視板塊的監管還是趨緊,上述萬和證券分析師卻認為:“大消費升級背景下對影視需求是持續存在的,影視業的并購整合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影視行業的龍頭特性會更加凸顯,行業內的并購將會持續。”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