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類節目創新還有更多可能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2-26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春節期間,清代詩人袁枚的這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苔》,因一位支教老師在央視《經典詠流傳》中唱響,一夜之間走進了無數觀眾心中。
     
      繼去年春節期間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掀起了一整年文化節目的熱潮,熒屏上的“詩詞熱”也蔓延開來,然而跟風者多,創新者少,“擂臺比拼”和“經典誦讀”兩種形式占據了太大比例。與央視打造的上一個爆款節目《國家寶藏》異曲同工,《經典詠流傳》吟唱的是詩詞的前世今生。正如《苔》中所蘊含的“普通人也是有價值的”,這種情感穿越古今,再次詮釋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強大生命力與現實意義,也為火爆一時的文化類節目開辟了一條新路。
     
      把古典詩詞唱出來,其實是回歸了詩詞本性。“文以載道,歌以詠志”,古詩詞自誕生以來就與音樂密不可分。而現代音樂人對古詩詞進行現代譜曲演唱的嘗試也早已開始,比如梅艷芳的《床前明月光》、鄧麗君的《在水一方》、王菲的《但愿人長久》等等。所以最初聽到《經典詠流傳》時,還想當然地以為是采用頗具古韻的曲調,或是音樂人的舊作。不過節目顯然沒有簡單照搬,而是選擇立足當下,為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邀請老中青三代明星為經典傳唱人,并吸納更多的時尚元素。比如第一個登場的王俊凱演繹了明朝錢福的《明日歌》,伴舞的是百余個人工智能小機器人;許淵沖老先生將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翻譯為英文詩歌,并由4國藝術家用4種樂器重新演繹,創新已相當大膽。
     
      不過在多首曲目刷屏的同時,也有作品被指存在缺憾,沒有做到古詩和現代歌詞的水乳交融,比如《贈從弟》和《男兒當自強》的混搭有些不倫不類,《墨梅》《定風波》《鵲橋仙》等詩詞的改編過于簡單等等。相比音樂美學和詩詞美學的高度,節目圈粉的利器仍是詩詞背后的故事。
     
      當然了,這些缺陷仍是瑕不掩瑜。《經典詠流傳》的創新為文化類節目提供了更多可能,除了詩詞與音樂,創作者們還可以在文、史、美、哲方面挖得更深、拓得更寬,以滿足更多觀眾求知若渴的欣賞需求。(耿愿)
     
      轉自:長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文化部:我國文化領域首個國際技術標準正式發布

      文化部昨日召開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于群宣布由中國主導的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正式成為國際標準,而這也意味著全球手機動漫產業開始有了中國標準,國內動漫產業的發展和轉型迎來新...
      2017-03-21
    • 文化部: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將于近期發布

      文化部昨日召開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于群透露,目前文化部正在認真研究制定《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將于近期發布。
      2017-03-21
    • 全國326家影院因瞞報票房被查處 票房保衛戰如何升級?

      《電影產業促進法》實施后的首次大動作就是要打掉影院偷票房這顆“毒瘤”。日前,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通報了326家“偷票房”的處罰結果。
      2017-03-23
    • 網絡文學出海 會成為中國的“新文化現象”嗎?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大大降低了數字閱讀的門檻。中國網絡文學產業經過20多年積累沉淀,產生了一批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家和一系列高質量網絡文學作品。借助海外翻譯的二次傳播,中國網絡文學在全球文創領域里異軍突起,成為一種值得...
      2017-03-28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