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踐行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新華網2018兩會訪談,看代表委員們用文化惠民生。
劉玉珠: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市場活躍讓文物“活起來”
1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與網友在線交流。劉玉珠表示讓文物“活起來”是一篇大文章,遠不止是制作一些文物衍生產品,或者進行一些文物開發就能完成任務了。
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新華網楊濛攝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新華網:作為國家文物局局長,您認為,通過哪些具體而實際的行動,深度挖掘文化內涵,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劉玉珠:讓文物“活起來”是一篇大文章,不僅僅是制作一些文物衍生產品,或者進行一些文物開發就完成任務了,遠不是這樣。
第一,在文物資源共享上要做好文章。中華民族文明有五千年的歷史,文物量大面廣,每一件文物都包含了很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何把這些資源提供給社會,讓社會一起參與,這是需要我們認真做的。現在,各級的國有博物館已向社會公布了346萬件文物的信息,實際上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社會一起來了解并參與進來。
第二,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如何使文物的內涵、文物所蘊含的價值觀、文物所在時期的生產、生活信息,都被挖掘整理出來,需要做大量艱苦的工作。
最近社會上比較關注的節目《國家寶藏》、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實際上是國家文物局和有關方面針對不同人群制作的節目。這兩個節目播出后,在今年春節期間,我們做了統計,今年春節期間和去年春節期間同期相比,參觀博物館的人數提高了13%,這說明媒體的力量還是很大的。
第三,要在政策引導和項目設計上讓文物“活起來”。政策是導向,市場是關鍵。要確定文物的文化、藝術和歷史價值,處理好利用和安全的關系,把死物變成有靈魂、有生命力的活物,需要創意、需要傳播,最終的檢驗者是市場。在文物的文化內容挖掘、故事和價值闡釋的準確性等方面,都有較高要求。
讓文物“活起來”,要向國際社會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我們要通過文物資源單位,特別是國有文物單位,發揮好文物的作用,讓它符合時代主流價值,能夠走向世界,讓世界通過文物資源了解古代的中國,了解現代的中國。
許江:堅定文化自信引導青少年融入傳統文化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索煒)13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許江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靠文藝創作來傳播和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新華網郭小天攝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新華網:今年兩會正在召開,您今年關注哪些問題?最關注哪些領域的改進和發展?
許江:不論是政協工作報告,還是政府工作報告當中都提到了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這也是廣大藝術家們關心的事情,是廣大觀眾關心的事情。
我今年的提案是希望能夠以攻堅戰的力度來推進文藝創作。我們強調高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關鍵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廣大青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靠什么?它不是一般的知識傳授,而是靠文藝創作來傳播、來培養,細雨潤物,讓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在接受文藝創作當中,慢慢養成這樣一個品位,這樣一個感受力。所以,我們要持續的高度重視文藝創作。我認為有幾個要點:
第一,在今天全球境遇與本土關懷互動共生,傳統媒介和新藝術媒介、新技術媒介互動共生,嚴肅人文關懷與時尚娛樂潮流互動共生的背景下,我們怎么能夠心懷全局,做好頂層設計值得深思。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明年是建國70周年,2021年是建黨百年,我們不僅要能夠把握這樣的歷史性節點,謀劃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來推動高峰的建設;同時,也要能夠面對這些新技術媒體,面對傳統文化活化的根本性問題,整體布局,來推進藝術的全面發展。所以,頂端設計非常重要,整體設計非常重要。
第二,我建議加強藝術創作的評獎制度。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不僅僅是根據藝術的品種分門別類,而且每一個品種、每一個種類當中都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審美、不同的風格。如果獎太少,風格多樣性、品類的多樣性、美學的生動性就很難得到扶持。所以我們強調評獎樹格、評獎筑新、評獎筑峰,用評獎有效的推動藝術創作。
第三,加強文藝批評。文藝批評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評價一個作品,我們太多看它的點擊率、它的票房,它真正內在的內涵是什么?我們要把握的那個精神是什么?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背后的文化內涵,要堅守價值觀。希望新媒體、傳統媒體都能夠開通文藝批評欄目,讓有經驗、有眼光、有胸懷的評論家進行充分的有溫度、有筋骨、有感受力的評價,用他們的理解來雕塑藝術、傳播藝術。
第四,關于教育。浙江推遲孩子上學時間就出現了早教班,下午3點半放學以后,有的孩子還在學校,家長不能來接,有晚教班。這些早教班、晚教班學什么?學藝術、學書法、學樂器,閱讀經典詩詞,體育,這種早期的文藝教育對于孩子的心靈將是很好的哺育。中國美術學院的學生一進校,我們送給他們的第一件禮物就是兩支毛筆和智永的《千字文》。《千字文》是以前孩童發蒙的讀本,我們今天讀起來已經有點難了,把它讀好就能了解中國傳統的世界觀。同時,用毛筆學寫字,并不是把他們所有人都培養成書法家,而是通過毛筆,讓他們知道中國傳統的很多內涵,什么叫虛實,什么叫方圓,什么叫疾徐,什么叫使轉。通過這樣一種訓練培養中國人的感受,培養中國心。
劉萬鳴:藝術家要處理好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10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劉萬鳴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劉萬鳴表示,藝術源于生活,畫家在書齋里獲得的東西和直接跟生活對話獲得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劉萬鳴做客新華網特別訪談。新華網李相博攝
以下為主要訪談內容:
新華網:當代文化藝術怎樣才能更貼近老百姓,更融入生活?
劉萬鳴:藝術源于生活,藝術源于人民群眾,最終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如何處理好藝術和生活的關系,對畫家的創作非常關鍵。繪畫中的情感、繪畫中筆墨的活脫靈透、繪畫內容和筆墨當中所體現的鮮活感等都是從生活中得來的。中國畫院每年會拿出時間讓畫家走基層,這類采風活動給畫家創作帶來了很多益處。
畫家在書齋里獲得的東西和直接跟生活對話獲得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去河北唐縣跟當地的老八路聊天,他就給我們講當年抗日戰爭的故事;去看抗日戰場遺址,當地人也跟我們講解……如果了離開人民群眾和生活體驗……我們的繪畫就會變得蒼白。
接受傳統、不忘初心、開拓未來,處理好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作品體現正能量,讓自己的作品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是我的創作方向。
轉自: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