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游戲行業從2005年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到2013年,市場增速達到鼎盛時期。隨后,行業增速開始放緩,究其主因,無非是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產品眾多且同質化嚴重。
三七手游總裁徐志高向《中國企業報》記者分析道:“中國游戲行業2018年增速可能會進一步放緩。如今,用戶獲取成本變得越來越高。在增長更加艱難的情況下,如何將獲取的用戶服務好是關鍵問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徐志高認為游戲企業應緊跟市場變化,每個公司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行業面臨新的洗牌
3月7日,在三七互娛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互動娛樂大會(CIGC)上,工信部發布了《2018中國泛娛樂產業白皮書》,認為游戲產業今年將面臨更激烈的挑戰。
從企業層面來看,騰訊和網易占據了游戲市場的大半江山,其他實力較強的企業如三七互娛、完美世界、游族網絡等也在頭部市場的爭奪中各出絕招。在有限的市場份額下,任何一家公司市場份額的增長對其他企業都是一種擠壓。
在端游和頁游領域活躍的產品主要是頭部公司產品,新入局的游戲廠商及其產品越來越少。而手游領域更是如此,一款《王者榮耀》就吸走了大量的用戶,成為全民級產品。排名靠前的網絡游戲產品基本來自頭部企業,中小游戲企業生存成本變高,生存壓力更大。
在和一些游戲企業人士交流之后,記者發現,目前很多中小游戲企業對未來的發展比較迷茫,有的直接選擇“出海”發展,以避開國內游戲產業的紅海競爭,試圖開拓新的市場。
徐志高認為,2018年整個游戲產業發展形勢會更嚴峻,市場并不樂觀。其對2018年游戲市場的看法是,行業未來兩年到三年會形成聚合,比如發行方面,可能只留下5—10家非常強的頭部企業,更多的同行將會被市場淘汰,包括在一些細分領域做得比較優秀的公司。
而完美世界游戲業務COO魯曉寅認為,目前年輕玩家正在崛起,要推出更多滿足年輕人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游戲精品,引領游戲年輕化潮流,營造多元包容的中國青年文化圈,才能適應游戲市場的變化。
多元化的戰略變局
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游戲企業看來,這種“勇”還體現在資源、產品用心等方面。那么,在短兵相接的時刻,游戲公司們又該如何進行創新和布局?
近日,完美世界宣布了旗下游戲業務品牌“年輕化”戰略,王俊凱作為誅仙游戲全品牌代言人現身活動現場。這一戰略背后是近年來游戲用戶日益年輕化的趨勢。國內移動游戲用戶中,26—35歲用戶比例為40.3%,是移動游戲第一大用戶群,而25歲及以下用戶的比例達38.1%。
魯曉寅表示,游戲用戶越來越年輕化,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基于市場變化,完美世界游戲將進一步針對年輕用戶多元化的偏好及新興的文化熱點,將游戲品類拓展到女性向、電競、格斗、沙盒、SLG、卡牌類等細分領域,以期覆蓋更多細分市場。
據悉,2018年,完美世界將發布十余款自主研發的新游戲,如《新誅仙世界》、《完美世界主機版》、《夢間集天鵝座》、《烈火如歌》等。這些游戲不僅覆蓋了VR、角色扮演、SLG、沙盒、西方魔幻、東方神話、武俠等多個游戲細分領域題材,還橫跨了PC、主機和移動三大游戲市場。
顯然,完美世界游戲是想通過更多游戲平臺、細分題材來滿足不同類型玩家的需求。有實力的、規模較大的游戲企業顯然思路是一致的,各個細分題材的全覆蓋、多元化的嘗試下,總能誕生一個爆款產品。
三七互娛也宣布將在游戲的產品類型上做多元化布局,重點關注結合新興技術的娛樂方式和細分領域,如二次元、女性領域、兒童領域等,卡牌也將是三七互娛關注的一個方向。而最后呈現出來的產品矩陣,三七互娛還將采用長線運營思路。
值得注意的一個趨勢是,在《戀與制作人》大火之后,中國的游戲公司開始將目光聚焦到女性向游戲品類,深耕這一極具潛力的市場。
泛娛樂生態的推進
阿里、騰訊、網易、完美世界等企業都沒有落下泛娛樂生態的布局。2016年就已實現泛娛樂布局的完美世界最近表示,將以三大IP《完美世界》、《誅仙》、《夢間集》為基礎,進行泛娛樂式的全產業鏈開發。
而三七互娛也宣布將推進泛娛樂布局。三七互娛集團高級副總裁楊軍認為,用戶對于泛娛樂的付費習慣正在轉變,越來越多用戶為精品泛娛樂內容付費。三七互娛投資泛娛樂是在為將來更長遠的發展作布局,以期最終實現“一超多強”的生態閉環。
游戲業務與周邊的影視、動漫、文學等業務協同,一個好的內容在文娛領域互相打通,實現價值最大化,這個玩法確實看起來很酷。
但是,有業內投資人對記者表示,文娛、影視、動漫、游戲之間還是存在著行業壁壘,各自的制作過程、內容展示方式、經營管理模式等都存在差異,一個好的文學IP作品要轉化為成功的影視IP或游戲IP,并不是簡單的移植,必須根據每個領域制作的特點來操作,對細分領域的制作要求非常高,成功的轉化需要優秀的團隊以及專業經驗的積累。(記者 王雅靜)
轉自:中國企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