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導演
近日,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2017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揭曉典禮在京舉行,“印象”系列、“又見”系列、“只有”系列演出總導演、總編劇王潮歌榮獲“2017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殊榮。
“腳踏三晉地,背靠武夷山,她用一雙巧手譜寫了一首首蕩氣回腸的盛世情歌;敦煌絲綢路,琵琶盛唐聲,她用一腔熱血演繹了一座座華夏文明的歷史豐碑。”這是主辦方給予獲獎者的頒獎詞,她,就是開創中國實景演出先河的著名導演王潮歌。
據悉,從《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作為文旅演出開山之作開始,王潮歌開創了中國文旅演出的全新模式。隨后,她一部接一部地推出全新作品,代表了新時期文藝發展的新路徑,引領著中國演出市場的全新航向,此后,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實景演出如雨后春相繼上演,方興未艾。
“胸有凌云志,敢為天下先”,繼“印象”系列實景演出之后,王潮歌繼續前行,創作了全新情景體驗劇“又見”系列,以《又見·平遙》為例,首創了觀眾在行走的過程中觀看的全新觀演模式,即在演出的過程中,觀眾自由行走在不同的街區、院落之中,仿佛就是在歷史的時空中穿越。
14年來,包括《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山》、《印象·武隆》、《又見·平遙》、《又見·敦煌》、《又見·五臺山》等等王潮歌導演的多部作品每天在全國同步上演,總演出場次達到三萬多場,每天新增觀眾近2萬余人,累計觀眾達到4000萬以上,累計門票收入近百億,特別是前一段時間廣受關注的《印象·劉三姐》演出,于4月25日實現了第6666場,每年利潤高達1億元,而“又見”系列作品《又見·敦煌》更是一經推出,即得到大眾廣泛好評,創造了一天演出8場的記錄,當年即盈利8000萬。
“中國每100個人中就有3個人看過她的作品,這個成績全世界絕無僅有,王潮歌也由此更被人們稱之為‘現象級導演’。”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中國藝術研究院為此還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計劃用兩年時間研究實景演出這一特有文化現象課題。對此,王潮歌表示:“在我之前確實沒有做實景演出的,拿實景當舞臺本不足為奇,但將山川、河流變成和演員一樣的同等演出元素這是絕無僅有的,是‘印象’系列開創了中國實景演出的先河,隨后的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系列也是如此,開創了中國室內情景體驗演出的先河。”
“另外,作為一個導演,王潮歌的每一部作品是嚴肅的藝術之作,她不重復,不迎合,關注時代進程,關注觀眾感受;在她的作品中,充分地體現了民族特征,贊美民族精神,在這個講快餐文化的時代,這種精神太難能可貴了。”這位業內人士感嘆道。
印象劉三姐
據了解,與其他類型演出不同,“印象”系列、“又見”系列的演員與工作人員都是非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員。遇山是山民,遇水是漁民……都是生活在當地最最普通的人,經過王潮歌導演的嚴苛專業訓練后,就組成了一支極具爆發力與凝聚力的演出隊伍。
“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作品能夠如實的展現當地的文化特色與生活風貌,要讓觀眾看到當地真實的生活狀態,用作品的真誠去打動人。”王潮歌介紹,正在緊張排練的《又見·馬六甲》作品就真實的反映了當地的民族風情,把各民族的生活狀態融合得恰到好處,比如在當地生活了五六百年的華人就保留了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她要用作品去贊美當地多元文化和諧相處的盛況。
據悉,7月7日《又見·馬六甲》即將進行全球公演,目前劇組正在緊張的聯合彩練過程中。
“我們每天都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最讓我揪心的事就是每天排練現場都會有人出現暈倒的情況。”“不過,馬六甲的演員們非常熱情,他們表演起來會非常嗨,熱情到過頭,我們需要適時的把控一下節奏。”王潮歌笑道。
據悉,在本屆的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評選標準中,除了具備標志性、導向性、創新性、示范性、發展性以外,還有一條就是引領性,即努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融合的典范,而王潮歌導演的《又見·馬六甲》,正是這一時代性命題的踐行者。
“一個作品是要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和考驗的,是要給子孫后代看的。”王潮歌表示,十多年來自己一直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行走,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探索切合普通大眾的歷史傳統和民族心理的共同話語、價值認同、人文性格,對于當選2017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是當之無愧的。“這個獎頒給我就對了!”王潮歌笑言。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