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國產電視動畫備案作品共14萬分鐘,完成發行244部、8.36萬分鐘,在總產量穩中有降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規劃、提質增效。但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關注,如電視動畫創作急功近利,責任心耐心不足等。
近年來,質量成為動畫界一個熱門話題,在關注數量的前提下,關鍵要看出了多少好作品,在熱切的期望和后繼乏力的困境之間,國產動畫如何走出瓶頸期?
這里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我國動畫年產量由2011年的26萬多分鐘,下降至2016年的13萬多分鐘。動畫產量下降了幾近一半,轉型升級已經收到了階段性成果,以質量效益為核心的動漫產業發展機制已初步形成,積極效應開始不斷釋放。從規模數量增長為主轉變為質量效益提高為主,體現了動畫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動畫“去產能”背后有政府調控的因素。近年來,各地不斷優化文創產業的投融資結構,政府一改直接投資的傳統,重在為市場化投融資搭建平臺,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態。同時,著重培育城市的動漫游戲氛圍,培育文化消費的新熱點。
曾幾何時,“做大”一直是一些企業的意愿。自從國家大力推動動漫產業以來,各地為爭取動漫企業落戶本地或在本地繳納稅費,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如減免房租、代企業承擔部分經營成本、給予水電優惠等。其中以按生產分鐘數補貼最為流行,這導致一些動漫企業為獲取補貼,不惜抄襲,甚至貼錢給電視臺。只要片子能夠播出,就可以以播出分鐘數去拿政府補貼。甚至有些動畫企業同時穿幾套馬甲在多地組建“研發團隊”,動漫創作成了幌子,攫取更多的財政補貼才是目的。
或許正是看到了粗放型補貼的弊端,近年來各地的扶持政策開始從原先的減免房租、播映獎勵等為主,向綜合考核、以獎代補、產業引導和平臺服務轉變。如江蘇常州近年改變傳統較為單一的政府扶持模式,聯合專業基金團隊探索構建了首期規模1.2億元的創意產業創業投資基金,發揮了其扶持產業發展的杠桿作用。地方收緊了“錢袋子”,一些原創動畫公司因生存壓力,暫緩新的原創業務上馬,少數制作機構撤消了動畫業務部門,也讓一批候鳥式、過度依賴政府補貼的動漫企業主動離開,扶持政策的轉變,逼走了不誠心做動漫的企業,也倒逼動漫企業拿出創意走向市場。從長遠來看是好事,有利于優勝劣汰,強化企業主體地位,讓真正有實力、有潛力的企業留下來,優化動漫發展環境。
做長產業鏈、實現品牌化,打通動漫產業鏈上各環節是關鍵所在。動漫產業“去產能”的功效,使眾多動漫企業真正回歸市場,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繁榮。目前,我國動漫產業集聚了4600多家創意企業、近22萬從業人員,2014年產值就已達1000億元。當然,從國內動漫內容消費市場構成看,我國原生動漫產品占比仍然較低,“國漫崛起”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吳學安)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