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指導,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天臺縣旅游發展委員會、天臺縣文廣新局、天臺縣赤城街道辦事處主辦,中國音樂家協會竹笛學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協辦,天臺和合人間文化園、天臺寒山簫社、笛友之家承辦的首屆“天臺山·中國簫文化節”活動在和合小鎮舉行。
系列活動還有在和合人間文化園文盛堂舉辦的簫名家講座。譚寶碩、林文增、周可奇等大師與部分簫友粉絲見面,通過座談會傳播、交流歷史悠久的簫文化,給天臺及遠道而來的簫友講了很多關于簫的制作修煉秘訣,并就簫友關心的問題進行現場解答,使大家有了正確的修行方向,影響深遠。
首屆“天臺山·中國簫文化節”開幕式上,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授予和合人間文化園為簫文化研究傳承基地。香港著名洞簫演奏家、作曲家譚寶碩現場發布《天地和合》洞簫專輯,向和合文化園提供版權使用授權書。
天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褚夏芬表示,以儒釋道文化和各類民俗文化構成的天臺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清代雍正帝敕封天臺山寒山拾得為“和合二圣”,寒山拾得從此成為中華和合文化的象征。“和合”浸潤在天臺的山魂水魄中,融入人民血脈,成為天臺的精神之一,也成為天臺的文化符號和文化精髓。1000多年前,李白、司馬承禎等大家名家帶著明志之琴、引鳳之簫到天臺山找尋心目中的詩與遠方。希望此次活動大家可以因簫結緣,共品佳音,用優雅的簫聲展示和合文化與天臺山文化,進一步發揮研究基地、名家工作室以及民間協會的力量,助推提升天臺山洞簫文化的影響力,傳承和發揚天臺山和合文化,為天臺名縣美城建設添磚加瓦。
開幕式結束后,音樂會在一曲簫合奏《寒山僧蹤》中拉開序幕。各位名家先后演繹了《梅花三弄》《平沙落雁》《云雀》《妝臺秋思》《香頌》《花自飄零水自流》《心月》《故鄉》,向觀眾呈現了簫在我國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和獨特韻味,從多個角度展現出中國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特別是簫獨奏《平沙落雁》,悠揚的旋律吸引了臺下觀眾的注意力,樂聲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時而熱情、時而含蓄,帶給全場觀眾強烈的視覺與聽覺的享受。最后,譚寶碩演奏了《清秋吟》與《古梅傲霜》,簫聲婉轉舒緩,低沉時如梧桐夜雨,輕快時如楓林醉染夕陽,在悠悠的曲調中吟出秋的清寂,使本場名家名曲音樂會精彩落幕。
次日上午,“簫和天下”首屆天臺山·中國簫文化節簫文化高峰論壇在和合人間文化園召開。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等機構嘉賓就如何傳承弘揚傳統洞簫文化,提升天臺山洞簫文化影響力等方面交流研討。
值得關注的是,借首屆“天臺山·中國簫文化節”舉辦契機,《天地和合》洞簫音樂專輯正式發布并發行,同時設立簫名家工作室,全面提升天臺山洞簫文化在國內外影響力。天臺后續還將通過征集簫實物史料,創建中國首家簫文化博物館,扎實打造中國洞簫之鄉,希望洞簫演繹的天臺山和合文化能夠進一步得到傳承與弘揚。
近年來,天臺縣圍繞建設“名縣美城”這一戰略目標,堅持文化強縣不動搖,全力打造和合文化“兩地一區”,力求將天臺山打造成為城市人文精神獨特、文化引領作用突出、文化軟實力雄厚的和合文化傳播地、標志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積極發揮“文化+”的引擎作用,全力推進“和合圣地”打造、天臺山文化研究、文化產業促進、文化遺產傳承、文藝精品創作、天臺山文化傳播體系建設等六大工程,相繼建成了和合人間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合書院、和合文化禮堂等一批文化陣地,相繼舉辦了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國際研討會、天臺山文化當代價值研討會、濟公文化節、儒學文化節等重大文化活動,涌現了《小濟公》《天臺遇仙》《天臺山佛道音樂會》等一批文化精品產業,推動了文化與城市、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文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